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蒋顶小学五年级叶倩如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雷雨图)雷暴发生时,会出现什么?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大自然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天气。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3、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就成了一个谜。

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师板书:富兰克林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

1731年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

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

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出示:(1)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

)指导写‚暴‛并描红。

出示:(2)击倒劈成两半爆炸毙伤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

(相机指导书写‚劈‛、‚毙‛,描红)②读了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

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出示第一小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他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③齐读第一小节。

出示:(3)推测推论混为一谈无稽之谈不足为奇难以臵信冷嘲热讽(推测:对于事物的一种理论判断分析。

推论: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无稽之谈:稽:查考。

没有根据的说法。

不足为奇:足:值得。

不值得奇怪。

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难以臵信:臵:使得、让。

信,相信。

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臵信。

冷嘲热讽: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

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组词。

说说自己的理解。

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已告诉我们,谁能找到?出示: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的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读这一段话(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③这种推论在我们今天‚不足为奇‛的(说说对词语的理解)?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臵信的,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理解‚冷嘲热讽‛。

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④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坚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①出示词语:风筝拴上系着结上钥匙(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

系jì:打结、扣 xì:绑、拴)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③出示词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叶小舟颠簸摇晃‚怒发冲冠‛欣喜若狂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什么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并用‚欣喜若狂‛造句。

(看到我梦寐以求的礼物时,我感到欣喜若狂。

花一看到思念多年的母亲,欣喜若狂地奔跑过去。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 __ 。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发明了。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了。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爆炸击倒劈成两半毙伤混为一谈难以臵信冷嘲热讽无稽之谈不足为奇风筝拴上系着结上钥匙雷电交加颠簸摇晃怒发冲冠安然无恙欣喜若狂(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作业1、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完成习字本19课《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蒋顶小学五年级叶倩如18、莫高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

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师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3)找出各小节的中心句三、读通、读顺课文1、指名分节读2、分组读四、指导书写1、复习生字、词2、重点指导‚殿、腐、录‛五、作业1、读熟课文,抄写词语;2、搜集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词语。

莫高窟, 教学, 语文《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蒋顶小学五年级叶倩如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累优美语段,感知课文写法。

教学准备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复习‚莫高窟‛有什么→探究‚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总结课文教学过程导语: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读题)莫高窟。

一、复习引入1、莫高窟‚是什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段,谁来说说课文把莫高窟比作什么?(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2、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它为什么能称为‚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呢?(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过渡:要想了解(1)莫高窟里两千多尊彩塑是怎样的‚精妙绝伦‛?(2)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是如何的‚宏伟瑰丽‛?(3)莫高窟的藏经洞里究竟有些什么?还得深入研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1、彩塑(1)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彩塑的‚精妙绝伦‛?(2)教师今天带来了三幅画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3)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

真是‚惟妙惟肖‛。

(5)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

(6)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这四组词语: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神态安详惟妙惟肖精妙绝伦(7)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这一段文字: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课文第二自然段)分工朗读,有意识地渗透‚‛总写——分写——特写——总写‛的写作方法。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