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第一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最后一个家庭,牛家。
一个存在于整本书的反面家庭。
牛思道唯利是图,马祖婆尖酸刻薄,牛怀瑜卑鄙龌龊,牛素云蛮横无理。
唯一拯救了他们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
牛素云的一辈子,骄傲着活着骄傲的死去。
在曾家和木兰比上比下出言不逊,离婚后跟哥哥误入歧途,成了当年的白面儿皇后。
风光又讽刺。
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钱,就得做为日本做不正当勾当,谋害同胞。
欣慰,庆幸,素云最后的选择为她干过的所有坏事一笔勾销,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更值得庆幸的事情?牛家没落理所应当,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家里的斗争有多激烈。
100个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总要有一个黛云!
书里还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陈妈,一个乡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当我看到她自从儿子丢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号衣服不禁鼻子反酸。
可怜天下父母心。
后来陈三找到了,可是陈妈却又没了。
这一对母子的阴差阳错,让人想起,那时那日的战场,有多少母子生离死别;小小的银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让人相信命运之轮的转动;陈三、环儿、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个人代表的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股强心力!小人物的辉煌造就了整本书的辉煌。
林老细腻的笔触没有丢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有生有死,让人欣慰让人安心。
书中有一段说老北京的语句,说的很好:满洲人来了,去了,老
北京不在乎;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优势的武力洗劫过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现代穿西服的留学生,现代卷曲头发的女人来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战火中依然在茶馆挺细喝茶聊天,生活之计,永不停息!也许就是这种精气神儿,让北京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个同样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没落。
唯一庆幸的是家里的人还是站在向着未来的大队伍里,带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书,荡气回肠,把我带回那年代,感受那时那刻的精彩!
感触颇深,读后感叹,谨以为念。
今后重读感悟又将是另一番。
第二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
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
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
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
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
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
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
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
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
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
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
忍气吞声,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国旧社会妇女状态。
我以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过了,殊不知后来发生的一切让这位旧社会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来反抗!全中国的妇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礼教,没有地位,没有生活的意义,只为了顺从,一味的顺从。
后来,姚先生说中日大战,曼娘说打就打,说不打就不打。
书里的木兰很疑惑,我也很疑惑,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结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说:连曼娘这位传统女性都要站起来反抗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时候觉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这一节时我的心一阵一阵的发麻难过。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许出于官场的缘故,总是不想承认时代的变化,极力维护旧秩序,和木兰形成对立。
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见不合,但是还是很爱木兰的。
书中对于荪亚着墨较少,和木兰伴随出现,林老后来写荪亚变得尚金钱。
我觉得他即使这样也不让人讨厌,代表了那个社会随机应变的中年人们。
经亚显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许就是和素云离婚吧。
曾家,因为木兰的加入变得精彩万分,有了素云的加入变得动荡不堪。
曾家,我觉得真正的才像红楼梦中的贾家,曾经辉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骄傲。
第三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京华烟云》,很厚的一本名著。
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厚厚的书了?自问自答:好久了。
真的好久了,就到记不起来上一本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
后一行字时,我莫名叹气。
而后的一天时间里,仿佛还是在那段乱世之中,扎下根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多呆一会儿,总是好的。
如今,我的脑袋里有了两个木兰的存在。
一个木兰,巾帼英雄称豪杰,不惧强敌勇向前,是我们朝朝代代赞扬的对象,古书记载,励志故事,动画形象,让国人无人不知,家喻户晓。
而另一个木兰,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笔下,存在于读过《京华烟云》的读者心里。
机灵活泼,端庄大方,时髦新派,抛弃旧习,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当,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先锋。
书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写,她说林老当时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可见林老对于木兰的钟爱。
此处的木兰,没有巾帼的英雄奇迹,更现实更生动,让人不禁大声感叹:不做巾帼此木兰,必做书中彼木兰!
书中的人物和关系结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第二复杂的,第一便是《红楼梦》了。
很巧,林语堂先生终生痴迷《红楼梦》,对于庞大的人物体系细化之分,想必当时也受益于《红楼梦》。
书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个富贵家庭的起落和变迁,仅仅三个家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封建落后又努力挣扎的中国。
姚家,一个不参与政治的生意人家,产业遍布江浙。
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这位老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唯一一个让我想不出缺点的人,人无完人,也许我没有参透看到。
姚先生的思想的极度自由的,在看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二十岁,会不会和他的女儿一样,积极适应新社会,崇尚新思想。
也许是因为年纪,姚先生的这种自由思想没有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但是在儿女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
体现。
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没有不理解,一个灵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败炮火连天,又怎么能扰他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