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中国古城墙的作用

3 . 1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
侵略。

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
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
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
杰作。

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
点。

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
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
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

城墙的四周
也都成曲线状。

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
节。

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


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


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
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

为了
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
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
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3 . 2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决不仅是一道
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
墙后建城市。

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
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
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修筑城
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

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
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
同等级的功能分区。

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
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

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
通百姓的居住区。

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
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

中国都城的
中轴线通常是从以这为中心向外发散,宫城的城墙是
等级最高,不论质量还是高度都是最高的。

中国古代城墙还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经济关系,从
有围墙封闭的里坊制到后来的“破墙开店”,充分反映
了商品经济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破墙开店”为标志,中国城市从层层城墙中开始走出来,虽然宋代以来,城市生活方式并未彻底从城墙
中走出来,但“里坊制”的打破,从深层次上代表着城市
的发展方向,使城市更进一步接近近代城市的发展模
式。

此外城墙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高大的城墙往
往给人以吉祥的象征。

清人李光庭记载说:“幼时闻诸
故老, 乾隆三十三年, 许邑侯重修(河北宝坻) , 较旧
城低三尺, 识者以为泄城内之气, 故有城头高运气高,
城头低运气低之语。

”(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二)无论城墙是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其城门的设置都是按
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礼
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城门数量的不同代表了
不同的等级序列。

3 . 3城乡划分的标志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墙的作用无非在于以下两
个方面:一是作为军事设施,另一个就是对城里的居民
进行有效的统辖。

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
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而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城
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
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开阔的田野会受到
野兽、流寇和入侵军队的侵扰,而封闭的城市中人们则
可以安全地工作和休息,即使在战祸时期也如此。


之有了城市内部的水源和丰富的谷物储备,这种安全
感可以说是绝对的了。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墙成为了划分城与乡的标
志。

都城外城墙以内为城,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城墙以外为乡,为农村或郊野,负责给都城供给粮
食及其他物资。

然而随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
的增长,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
加,城市原有的内部空间逐渐被填满,使得新增人口只
能栖身于城墙之外。

这样,便在近于城门的城墙外围
出现了一些搭棚居住的“棚民”,他们大多从事小型贸
易,即为小商、小贩。

随着这部分人的增加和他们所从
事的集市性商业的发展,对地域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
大,城墙外部的居民聚落由点成片,于是又再造城墙,
虽然也有城墙但还不能算是“城里”。

以明清北京为例,由于有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
货物运往京城,明代一直都在内城九门设立征税机构,
这些货物都集中在此,有些商品的流向是单向的,只进
入京城销售,也有一些商品的流向是多向的,既向京城
供应也会销售至农村郊区,外城因而得到了一定的发
展,因此城门关榷就成了城与乡之间的界线。

在明代
的大部分时间里,外城普遍不被视为城市以内的地区。

到了清代,大量人口被迁徙到了外城,外城因此而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

外城的商业明显比内城繁荣,主要商
业都分布在外城,内城还是集中设市。

虽然外城已被
纳入北京城市的范围,但仍然被看作是内城的附属品
存在,不属于“城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作为城与乡的划分标志已经开始有些不那么绝对了。

明中后期
以后, 在内城的南城墙以外, 已出现了商业区, 尽管它
的服务方向是对内的, 但这道南城墙以外的部分地区
已不能说只是乡村了。

但是, 尽管修建了外城,在明清
之际的一段时间里, 也不能说外城城墙以内的部分地
带城市化特征已很明显, 因此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开始
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3 . 4城市景观作用
早期城市的地域景观以城墙为其界限,形成强烈
的城市轮廓线与其他地域相分隔,城墙成为城市有别
于乡村的主要人文地理景观特征。

城墙大多为方形,
并依地势而建,高大而坚厚,给城内居民以安全感,给
敌人以威慑感。

城墙矗立在广袤的郊野上形成了一道
很好的人工景观。

比如南京城墙呈多边形,蜿蜒起伏,
把历代设置的府、县均包括在内,据岗垄之脊,控河湖
之水,堪称一道战可据、退可守的坚固屏障。

而南京古
城墙13座城门之一的聚宝门(现中华门) ,除外观宏
大无比,威武森严外,其结构又颇为精巧。

城门内外共
四道,形成三座瓮城(即两道城门之间的空间) 。

战时
可将敌人困于其中,躲在瓮城内外27个藏兵洞里的伏
兵冲杀而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城墙、山、水和田野
构成了一组美好的城市景观,后来城墙所包括的范围
有所扩大,为了保卫国家疆土,往往沿国界或依据一定
的自然条件修筑绵延千万里的城墙,人为的修筑一道
屏障,如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战国初年的万里
长城,如今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一道壮美的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