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滨江中学高成华如果把中考比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终点指挥棒”,那么,每个教学单元的检测就是通往这个终点的“驿站指挥棒”。
如何有效地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检测题,让这根“驿站指挥棒”发挥好作用,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十分关注的事情。
今天,我将和在座的老师们一起来探讨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
设计依据“四结合”1、结合新课标对所教学段的相关要求2、结合近几年南京市中考的题点、题型和命题特点3、结合单元教学的内容、主题和训练重点4、结合所教班级的生源状况设计构想“四要”一.板块要清晰试题一般应包括三个板块: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含卷面书写)二.考点要具体1.积累运用 2.阅读理解 3.写作表达三.表述要明确语言简明、表意准确,对学生的要求、提示和每一道题的题干陈述无歧义,用语规范亲切。
四.难度要适当从局部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难度适当,主、客观题布局合理,有较强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它既是本单元能力点的考查,也是知识覆盖面的较准确的把握。
友情提醒:勿忘制订客观、明确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以便于评阅。
检测卷基本情况⑴检测方式与检测时间:闭卷书面、120分钟。
⑵试卷分值与试题数量:满分为100分,约21道题。
⑶检测内容与分值分布:一般应包括三个板块: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含卷面书写)其中:积累运用约22分;阅读理解约46分(文言文阅读约12分,现代文阅读约36分);写作30分;卷面书写2分。
⑷试卷构成: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板块设计板块一积累运用一、基础积累1、古诗文名句积累2、常用字词音、形、义3、成语使用4、标点运用5、语病修改6、名著阅读二、语言运用1、信息提取2、图表认读3、对联仿句4、情境拟写5、综合运用设计方法1、结合文本例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爱心是。
例2:为下面的材料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是学习了8上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后设计的一道仿写题。
这是学习了7下第三单元(杰出人物精神)后设计的一道概括题。
设计的意图是:引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然后加以整理、想像,并按要求表达出来,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2、注意排序请根据题意,从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语例,填写在横线上。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①运用成语,点示不学无术者之多:_____________②连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_____________③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形:_____________④巧用反语,表作者厌恶嘲讽之情: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微型语段题,一个小小语段中就有4个练习点;它角度丰富,排列有序,表现出一定的训练价值。
)3、关注覆盖面选择下列词语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玄妙、美妙、巧妙、高妙、奥妙、奇妙①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绝伦。
②声音是世界上最()的东西,无影无踪,无解无存……③这些变化看起来很()。
其实,都是花内色素所玩的把戏。
④真有这么神奇吗?这其中的()是什么?⑤它织网的技能之(),使人诧异。
⑥这样一幅()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
(答案:①巧妙②奇妙③玄妙④奥妙⑤高妙⑥美妙) 这个题考查语感,让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进行体味感受,内容厚实、覆盖面广。
4、训练思维。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防护林"下定义。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到80%。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 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答案:防护林是沙漠中人工培植的许多并行排列、两列之间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用以减小风力的林带。
)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的妙题,它紧扣训练内容,选取下定义这个独特的视点设计题目,很有思维的训练力度。
板块二阅读理解(一)文言文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之、其、于、以、而’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说出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根据课标的相关规定,文言文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在名句记诵、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语句赏析、思想情感的分析比较和写作手法的赏析等方面的能力。
关于课外选文,主要提醒以下三点: 1、注意选材的相关性。
2、把握选文的浅易性。
3、注重内容的教育性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古代的神话、寓言、人物传记、名人故事等短文或片断为宜。
如:“精卫填海”、“守株待兔”“孟母教子”、“苏武牧羊”、“管宁割席”等。
主要题型1.字词解释。
是中考常见的题型,应注重被测字词的常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该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二是该词语可以根据前后文义进行推测。
如(2010南京中考)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要求解释的四个字都可从课内文言文中找到。
2.词义辨析。
考查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
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断句停顿。
文言文重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此类试题也是基础试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让你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进行划分。
4.句子翻译。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几乎每年都考。
5.概括分析。
是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如(2010更应该基于单元检测的目标分解组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计。
下面我们选择以课文《出师表》中的一段为例,谈谈设计的角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A、从字词理解的角度设计:(1)下面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B.躬耕:亲自耕种C.苟全:暂时保全D.感激:感动激动(2)下面加点词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苟全性命于乱世B.不求闻达于诸侯C.奉命于危难之间D.先帝不以臣卑鄙(3)选出“于”的意思不同的一项A.躬耕于南阳B.苟全性命于乱世C.不求闻达于诸侯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从句子理解的角度设计:(1)下面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猥自枉屈:降低身份,委屈自己B.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当今发生的大事来考察我C.遂许先帝以驱驰:就答应先帝,替他奔走效劳D.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C、从段落理解的角度设计:(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D、从欣赏评价的角度设计:下面是四句评点,写出段中被评点的句子。
①作者志趣在此:______________②刘备知人在此:_________________③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 _____④表达知遇之恩的情感E、从综合复习的角度设计:(1)选出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之:受任于败军之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徐喷以烟C.于:躬耕于南阳负者歌于途D.遂:遂许先帝以驱驰遂逐齐师(2)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臣本布衣”,表示作者低微的身份;“躬耕于南阳”,写淡泊的生活。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过人的志趣。
C.“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现刘备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千古名句,概括了作者的一生。
典型范例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1分)唐雎不辱使命(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1)仓鹰击于殿上()(2)长跪而谢之()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2分)(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分)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是一则课内经典语段。
第1问考查了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的掌握情况,重点落实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掌握上。
第2问考查了对文言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
第3问扣住材料中人物语言的特色命题,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含义。
第4问考查了学生对文言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5问由材料本身拓展开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相关积累回答问题,题目的综合性较强。
这五问考查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适度;能够扣住语段的核心和特色命题;注意由此及彼,适度拓展,沟通课内、课外的联系。
总的来说,本题命得不错。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着眼于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既体现出阅读检测的价值,又能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设计原则1、注重课内选文与课外材料相结合2、体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3、课内材料要变换角度,考出新意4、注意读写结合,适度拓展主要考点:1词句理解、2文意把握、3信息筛选、4内容探究、5、写法揣摩、6、分析比较等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悟和价值取向。
试题紧紧围绕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来编制。
链接一:8年级下阅读《芦花荡》片段,回答11—15题。
链接二:7年级下第五单元学习了几篇有关探险的课文,在命题时选择了《鲁宾逊》中的几个片段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