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基于东楼村和省村调研结果的分析06级经济学基地王茜[调查时间]2008年4月27、28日[调查地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省村[调查对象]普通村民[调查目的]了解周至县劳动力流动等问题[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0年以来。
“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的东楼村和省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劳动力流动现状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抽出而不会导致产出的任何减少的劳动力。
【1】【p77】本文将剩余劳动力界定为抽去这些劳动力不影响家庭农活的劳动力。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
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笔者在今年四月去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和省村进行了调研活动,在对周边农户进行入户访谈式调研时发现所调查的家庭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劳动力流动现象。
在被调查的59人中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
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
通过对当地外出打工者的情况分析发现当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
其中中青年男性所占比重为60%,青年女性所占比重为16%,而中老年女性仅占8.7%。
2、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安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者占打工者比例高达66.7%,中西部地区仅有0.8%.3、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有86%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在这几个行业。
4、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
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5、文化程度和技能是产生外出打工者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图二:对打工工资影响比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和技能对打工者工资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些具有低人力资本的打工者依旧选择外出打工。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和在家种田相比他们仍然选择外出打工。
通过对对当地没有外出打工者的分析表明: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技能和家庭观念。
下图可以清楚的告诉读者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因素。
0510152025性别文化程度健康技能打工工资低打工太辛苦外出风险照顾老人小孩农活太忙其他系列1图一:影响居民外出打工因素图中显示,“照顾老人小孩”是影响当地居民外出打工选择的首要因素,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影响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农活太忙、打工工资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决策。
二、劳动力流动原因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告诉我们: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
【2】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表明:家庭经济原因是导致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刘易斯的观点。
外出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人外出打工之前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但在打工之后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
即使在物价上涨实际工资降低的情况下仍有64.4%的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外出打工。
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外出打工虽然存在种种不便,但理性图四: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趋势图三、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入原因导致了当地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果城乡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将有更多的当地人选择外出打工。
但在目前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当地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阻碍因素。
(一)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
[3]托达罗也指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她)要丛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倾向于呆在家里。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迁移到城市之后更易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
同时能更快的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起其预期收益回更高,鼓更倾向于向充满机遇的城市迁移。
而受教育程度交底的人在进入城市之后的发展空间娇小,同时要承受叫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不愿意冒险迁移。
事实上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仅制约着当地劳动力的外流,而且对外出打工者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力的收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
[4] 只有高素质劳动力才有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因此在城市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相应的要求知识多技术好的人,愿意为这些人提供较好的条件较高的工资。
那些自身素质不高外出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比较低,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较小,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不愿意吸收这些人,他们也就只能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自身的报酬自然不会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多,低素质的劳动者面临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不要说谋求高工资,就业也有可能成为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和技能。
(二)传统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
中国人向来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等词汇在农民的心里根深蒂固。
“恋土守常”、“故土难离”成为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
【5】中国人外出求学或出外谋生时从不会忘带故乡土便是明证。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一般不希望子女离家外出,认为即便家里再不好也比在外面好。
而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也是将“孝”排在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俗语就体现了“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足以看出它对中国人的影响。
在父母的生活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之前,一方面,父母不希望或者说不忍心让子女离家;另一方面,子女也不放心撇下一家老小离家打工。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本生活。
如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它将有利于中国人传统观念的改变,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我们的调查显示:85.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知道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缺失导致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的倾向在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弱化了,从而阻碍了当地劳动力流动。
而在调查结果中也看到了,担负着抚育子女、照顾家里等传统性别角色的已婚女性正好是劳动力外出的低倾向人群。
三、结论及建议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地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种植业收益不高,而当地转移的劳动力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阻碍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当地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向非农部门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发展当地手工加工和猕猴桃深加工工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其二、在当地村民中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如手工加工、维修、装修等,为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途径,也为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妇女们提供在家创收的渠道。
二、转变当地传统农业部门的种植结构。
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粮食作物必然不会改变农户的经济地位,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猕猴桃、李子、油菜等经济作物。
三、当地政府应切实抓好当地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下一代的人力资本。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谈到初等教育时指出“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初等教育每年只需要最低的教育成本……从教育中得到的好处是很多的,而且其中某些好处还会扩散”。
【6】【p151】可见若要从根本上发展当地经济最好最根本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
四、加紧建设养老保险制度。
一方面,为外出打工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的外出打工,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发展养老保险对减轻后代的经济负担又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它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农村养老观念,消除性别歧视现象。
【参考文献】[1][美]托达罗(Todala,M.P.)著.经济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美]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4]腾建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J].农村技术经济.2004.4 [5]余曙光、余小平.新农村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大理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总第184期[6][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