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学生XXXX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extent also restricte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e, has bee the rural economy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agged, and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n our country has a direct impact. Therefore, to thorough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key to need a lot. Caus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problems such as study, put forward some suit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way and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social stabi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Keywords:The-countryside-surplus-labor-force transfer-of-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the-economic-impact目录前言 (1)正文 (2)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背景三、相关概念界定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六、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各类问题七、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二)逐步提高农村素质(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障(四)实行有利于农村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农村土地政策(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增加组织、宣传、服务的力度八、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十、对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想法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结论参考文献前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农村经济停滞。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的接替使农民得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由地出入城市,并长期留住在城市。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1、积累性剩余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的原因。

2、替代性剩余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3、波动性剩余我国现在约有一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

一遇大的经济波动或其他风吹草动,就会被迫回乡。

这种波动性剩余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但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稳定的影响,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却比还未进城打工、隐性失业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得多。

4、消费性剩余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会不断下降。

其中包括消费者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重视工业品和劳务的消费转化,这种转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主要以提供食品为主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以提供工业品和劳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空间,这就引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冲动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背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农村及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而被迫积累了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工人的生产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

针对这一状况,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隐蔽的劳动潜力,即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X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中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

之后,罗森斯坦•罗丹把这一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从此隐性失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一部分劳动边际产量等于或小于零的农业劳动力。

关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经济学界一直存在分歧。

舒尔茨等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资源配置是完全有效的,不能说其中有剩余劳动力。

然而X易斯等却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为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过多的就业人口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甚至几乎为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为负。

他们将传统农业中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力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因土地缺乏、生产技术提高及近几年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农村中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传统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的观点符合我国国情,但这并不意味着X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完全适用于我国。

我们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的劳动力。

这意味着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量上不合比例,而且在质上也不相适应,实质上没有有效结合。

首先,这些劳动者表面上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公开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但从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他们是冗员;其次,从表面上看,这些过剩劳动力已经有工作,但实际上他们的劳动供给始终低于其供给愿望。

2、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换的过程。

更多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部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获得就业岗位,这个过程称之为“转移”。

由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就地转移(即就地的职业转移,也就是职业的转换)和异地转移(即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也就是身份的转换,包括职业的转换和就业地域的转换)。

目前,国内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研究,或者说人们常常没有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加以区分,在使用劳动力转移概念时就自然的将其限定为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