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里就已熟悉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分类,学好本节内容可为下面学习三角形的其它性质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成功的
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内角和外角的概念,组成三角形的条件。
2.能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四)教学难点:
1.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2.掌握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判断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
角形。
二:教材方法:
1.教法:引导探究为主,讨论与实践相结合。
2.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效率。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给他们展式
事先剪好的几种三角形与ppt上的三角形,让他们观察几种三角形之间
的异同点。
该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讨论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
性,激起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学完三角形概念以及一些性质后,通过几个简单
的小问题提问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回答正确者给予表
扬,对回答错误者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小结,强化训练:对三角形概念,性质做简单的小结,学生能更加
深刻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再通过几道综合性题目使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
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认知领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浅谈感悟,布置作业: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节内容之后的感受体会,学会
反思。
给学生展示若干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并给所组的图
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说词。
布置课后联系,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
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四:教学评价:
1.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现实情境中体验
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
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
活动中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
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4.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
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
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