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液平衡和液体疗法

体液平衡和液体疗法

偶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受损时出现第一心音低钝、心脏扩
大、心动过速、心衰等; ➢心电图显示ST段降低,T波压低、平坦、
双相、倒置,出现U波,P-R间期和Q—T 间期延长。
③肾脏损害
低钾临床表现
★ 长期低钾可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 对抗利尿激素(ADH)的反应低下;
★ 浓缩功能降低出现多尿、夜尿、口渴、 多饮;
疾病
体液平衡紊乱 甚至危及生命
外伤
外界环境 改变
保持体液平衡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一)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体液分为两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
分布于3个区域即:血浆、 间质(组织间隙) 细胞内
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年 龄 总量 血浆 间质液
19~24
幼儿
14~17
儿童
12~14
3.水平衡的调节
➢脏肾是唯一能通过其调节来控制细胞外液容量与 成分的重要器官。 ➢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盐类(主要为钠盐)是 肾脏主要的溶质负荷,必须有足够的尿量使其排出 ➢肾脏水的排出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及肾小管 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 ➢正常引起ADH分泌的血浆渗透压阈值为280mOsm/L 血浆渗透压变化1%~2%即可影响ADH的分泌。
②间质区体液成分与血浆区别
不含蛋白质
其余成分与血浆相似。
间质区的液体可为细胞送去必须成分,又能将细胞
内代谢产物移入血浆中。
间质区的体液量可有较大的伸缩性,其流动方向与
不同区的电解质浓度及渗透压改变密切相关。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与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溶质有很大差异
细胞外液电解质以Na+、C1-、C03-等离子为主, Na+量占该区阳离子总量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 的渗透压起主导作用。 细胞内液以K+、Mg2+、HP042-和蛋白质等离子为主, K+大部分处于离解状态,维持着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 肾小管泌H+和回吸收HCO3-增加,氯 的回吸收减少,发生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伴有反常性酸性尿。
当液体丢失总量的8%或以上时,ADH分泌即显著 增加,严重脱水使ADH增加呈指数变化。
小儿体液调节功能不成熟
正常情况下水分排出的多少主要靠肾脏的浓缩 和稀释功能调节。 肾功能正常时,水分摄入多,尿量就多,水分入 量少或有额外的体液丢失(如大量出汗、呕吐、腹 泻)而液体补充不足时,机体即通过调节肾功能, 提高尿比重、减少尿量的方式来排泄体内的代谢废 物,以减少水的丢失。
低钾血症
脱水纠正前不出现 低钾: 脱水—血液浓缩 酸中毒—钾从细 胞内移向细胞外 尿少—钾排出相 对少
补液后易出现低钾: 补液—血液稀释 酸中毒被纠正--钾从细 胞外移向细胞内 随尿量增加—钾被排出 体外 输入大量葡萄糖—合成 糖原需钾参与 腹泻—继续丢失
低钾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的临床症状不仅取决于血钾的浓度, 更重要是低血钾发生的速度,起病缓慢者,体内缺 钾虽达到严重程度,但临床症状不一定很重。
年龄愈小,肾脏排钠、排酸、产氨能力也愈差, 因而也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和酸中毒。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脱水
☆ 又称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 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 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 体液和电解质丢失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丢失的速度及幅 度。
☆ 丢失体液和电解质的种类反映了水和电解质(主要为 钠)的相对丢失率。
脱水的原因
液体入量不足
淡水供给不足
因病饮食减少
昏迷时渴感消失
频繁呕吐摄水困难
体液丢失过多
(肾脏丢失)
(消化道丢失) 呕吐 腹泻 胃肠引流
利尿剂 脱水剂 糖尿病
(皮肤丢失)大量出汗 大面积烧伤
环境温度高 湿度低
呼吸过快 (皮肤 肺丢失)
使细胞膨胀 (胞质逸出)
渗透压与细胞体积 血管细胞中的 水分子吸出來
血液中保持稳
造成血管细胞
定状态,不影
萎缩直至坏死
响水分子在血
使细胞缩小
管细胞的流动
(质壁分离)
低渗<240
等渗
高渗 >340
⑴等渗性脱水
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内,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
损失的体液主要为循环血容量和间质液,细胞内 液量无明显改变,临床表现视脱水轻重而异,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细胞外液丢失量。
一般血清钾低于3mmol/L时 即可出现症状。
① 神经肌肉症状
低钾临床表现
♫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骨骼肌无力,出现活动障 碍,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发生弛缓性瘫痪;
♫ 呼吸肌受累则呼吸变浅甚至呼吸肌麻痹; ♫ 平滑肌受累者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重症可
致肠麻痹。
②心血管症状
低钾临床表现
➢由于心肌兴奋性增高,常伴心律失常; ➢严重者发生心室扑动或颤动、心跳骤停,
轻度
<50ml/kg < 5% 精神稍差 略烦躁 皮肤略干 弹性稍差 唇粘膜略干 稍凹 有泪 稍少 正常
中度
50-100ml/kg 5-10% 萎靡 烦躁 皮肤干燥苍白 弹性较差 唇干燥 明显凹陷 泪少 明显减少 四肢稍凉
重度
100-120ml/kg >10% 极萎靡 淡漠、昏睡昏迷 皮肤发灰、发花 干燥、弹性极差 唇极干 深度凹陷 无泪 极少或无 四肢厥冷、脉弱、休克
不显性失水量不受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即使长 期不进水,也要用身体组织氧化产生的和组织中含有 的水分来抵偿,故在供给水分时应把它放在首要地位。
不同年龄小儿的不显性失水量
年龄
不显性失水量ml/kg.d
早产儿或足月儿
750~1000g
82
1001~1250g
56
1251~1500g
46
>1500g
26
婴儿
足月儿 78
6 37
35
1岁
70
5
25
40
2-14
65
5
20
40
成人 55~60 5 10~15 40~45
肥胖儿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比同龄正常儿童略低
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①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主要是间质液 的比例较高,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则与成人 相近。任何年龄的血浆均约为体重的5%,血浆中 保持着较高的蛋白质浓度。
细胞外液明显减少 血容量明显减少
休克—四肢凉、脉弱、尿少或无尿
⑶高渗性脱水 电解质损失量比水分少血浆渗透
压较正常高,血清钠>150mmol/L。
细胞外液量下降﹢渗透压升高 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细胞外液量部分补偿 细胞内脱水 循环障碍症状不明显
细胞内脱水:皮肤粘膜干燥、烦渴、高热、烦躁 不安、肌张力增高、惊厥
除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以及 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外,小儿体液电解质的组成 与成人无显著差异。

为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 血清正常值130~150mmol/L
钾 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约3.5-5.0mmol/L
细胞内液钾浓度比细胞外液高35~40倍,细胞外 液钾含量只占体内钾总量的2%,其余部分均在细 胞内液中。血浆钾含量不能反映细胞内含钾量, 如酸中毒时血钾升高,并不表示体内钾量过高。
婴儿每日水交换量
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 故婴儿体内水的交换率比成人快3~4倍。
不显性失水
由皮肤和呼吸蒸发所失的水分为“不显性失水”, 不含电解质,是机体必不可少的丢失。
不显性失水量一般比较恒定,但易受外界多种 因素影响。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要特别重视不显性 失水量,新生儿成熟度愈低,呼吸频率愈快,体温 及环境温度愈高,活动量愈大,不显性失水需要量 就愈多。
病因
①钾入量不足:长期不能进食或进食量少,静脉补液内不 加或少加钾盐。
②经消化道失钾过多:呕吐、腹泻、胃肠引流或肠瘘。 ③经肾排钾过多:如酸中毒、酮中毒或创伤所致的组织破
坏,钾从细胞内释出随即由肾脏排出;应用排钾利尿剂 (呋塞米、甘露醇);原发性肾脏失钾性疾病(肾小管酸 中毒、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醛固酮增多症)。 ④钾在体内分布异常:钾过多移向细胞内,如家族性周期 性麻痹、碱中毒、胰岛素治疗等。
2.脱水性质 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不同病因引起的脱水,其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 的丢失比例亦不同,因而导致体液渗透压发生不同 的改变,故将脱水分为等渗、低渗和高渗3种类型
等渗性脱水最为常见 低渗性脱水次之 高渗性脱水少见 钠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所以常用 血钠来判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水分子被吸入 血管内壁的细 胞,当细胞过 多的吸入水分 子时就会涨破
多见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及短 时期饥饿所致的脱水。
⑵低渗性脱水
电解质的损失量比水分多,血浆渗透压较正 常低,血清钠<130mmol/L。
多见于: 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
腹泻时补充大量非电解质溶液。 充血性心衰儿长期禁盐并反复应用利尿剂。
低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减少﹢渗透压下降 水向细胞内转移—脑细胞内水肿 (头痛、嗜睡、抽搐、昏迷)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体液:
指体内组织所含的液体,它是一种溶液,溶 剂是水,溶质是葡萄糖、蛋白质、尿素等有机 物及钠、钾、钙、镁、氯及HCO3-等无机物。
体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液 获得途径 饮与食
排出途径 尿 呼吸、皮肤蒸发 粪便
正常情况 下体液中
水 电解质 酸碱度 渗透压
保持着动态平衡
神经细胞脱水:脑脊液压力降低,脑血管破裂出 血,脑血栓
多见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