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研究王晓光

青铜器研究王晓光

商周青铜器模拟实验和铸造程序的综述
******
学号:********
**老师:张*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有伟大的发明创造,青铜器从商周开始一直延续找战国末期,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的先人显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知识和历史。

研究青铜器不仅仅是研究器物本身,更是我们对于过往的历史和先民的追寻,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

那么当前青铜器研究分为很多方向,其中以模拟实验,仿制青铜时代的器物而探寻青铜器本身的模拟实验更是吸引了很多人进行着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和学术成果。

本篇文章主要是对青铜器模拟实验论文的综述。

模拟实验的程序和董亚巍先生提出的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三个发展历程为主要论述内容。

[1]
关键词:青铜器模拟实验纹饰技术
二、青铜器模拟实验综述
1.概述
华觉民先生在1983年提出陶范并非都是陶质的,制作陶范的泥料其中有含砂粘土或者用粘土和砂配成。

铸造的型在浇筑前要高温烘烤,陶范的烘烤温度要求约700-800℃,他指出这些范仍然为吐蕃,由于后期的火候较高才接近于陶质或半陶。

早期的陶范使用的都是单一的泥料,到西周初期或者殷商晚期已经有了分类,分别是面料和背料。

范的形式就分为多种,有单面范、双面范和复合范即多个范的合成,类似于组芯造型,在分型面开设榫卯,可以固定位置。

最早的铸造型状只有一个形腔,最晚到商代中期就有一型多铸,有的铸范一次可以铸造7-9件。

早期的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是到春秋时期,山西侯马春秋铸铜作坊出土的镢范就已经能重复使用很多次了。

关于四羊方尊是否是用失蜡法铸造,华觉民先生认为四羊方尊和商周的大多青铜器包括编钟都是用陶范铸造的。

当然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青铜尊、盘。

华先生认为是提供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失蜡法的先例。

[2] 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是倒铸法,这个是建立在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模拟实验建立起来的共识,也是商周青铜器铸造的一种工艺。

商中期青铜时代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很多的工艺技术。

到了商周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

佘玲珠等在其文章里提到了这样几种技术“纹饰堆塑技术”、“纹饰压缩技术”兼容并用。

关于范面纹饰的制作,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范面纹饰在泥模上制好再翻制到泥范面;[3]一种观点认为范面纹饰在泥范的表面上制作;[4]一种观点认为猪肝花纹在泥模上制作好再翻制到泥范面上,细花纹则在你反面直接制作;[5]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纹饰技术经历了下面的发展历程:范纹-模纹-模范合作纹。

[6]以本文来看青铜器上更多
的纹饰是直接在范面上直接制作而获得的,更多的陶范出土也能证明这一点,且这样做更能省时省力高效。

在佘玲珠的文章还提到,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研究发现: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

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 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 ,且与“纹饰压塑技术” 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

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7]
夏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比较落后,只能铸造一些简单的几何纹饰的青铜器,比如鼎、爵表面开始出现了简单的、不规则的凸弦纹、凸网格纹、凸点状纹等简单纹饰,极其符合当时的铸造水平。

商代的铸造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到上中期时产生了纹饰堆塑技术,即在范面粘贴泥条形成纹饰的制作技术和在压好的纹饰凹槽内粘贴泥条,一次塑造凸起纹饰上的细凹槽纹饰的技术。

因此也可以解释,商周时期的铭文都是凹进去的而不是突出来的原理。

春秋中期,大量的采用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泥条的粘贴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董亚巍先生在一篇文章提到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

[8]提出了青铜器表面范铸结构的形成,在正常情况西安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范与范的对合,范与与芯的对合和芯与芯的对合。

司母戊鼎其实代表了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几乎所有三足鼎及四足鼎的铸造工艺,具有普遍性。

司母戊鼎是四范二芯,两个大范和两个小范,及鼎腹和鼎下两个芯。

其组成情况如图。

图中的黑色剪头是披缝位置,在其文章还有关于对司母戊鼎的后铸论述,这里不做赘述。

2、青铜纹饰的分布规律
我们在商周青铜上,特别到商晚期以后能看到,在青铜器上都有大量的雷纹,很多雷纹组成到一起看起来非常舒服而不感到杂乱,很多人探讨过雷纹的发展规律,试图能找到一些分布
的规律,当然有些规律是发现了的。

那么雷纹分布范规律是什么呢?董亚巍先生在研究过众多的青铜器后得出了他的理解。

他认为在商以前的青铜器纹饰都是几何纹如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

如下图。

这些铜器往往没有固定的纹饰,其原因是因为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开始,还没有发展成熟。

唯一的规律是所有范纹饰的纹都是凸起器表的,这是因为采用的是压印纹饰技术,即在范面上压印出痕迹,在铸造时原来在范面上的凹纹,翻到器物上就变成了凸纹。

进入商以后,铸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纹饰的花样也出现了多彩纷呈特别是雷纹,仔细看也不难得出规律。

如三星堆出土尊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雷纹出现了双头,在陈洋瓿的表面上,不但出现双头雷纹,更是形成了雷纹的规范排列,即两个雷纹为一组进行排列,如果排列不满,就填单个排列,再不会出现三个火多个雷纹排列。

直到西周早期,雷纹的排列始终都严格遵照这一思想。

[9]如下图。

西周早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技术逐渐简化,主要是雷纹的简化,在许多西周青铜器表面上只有高凸出来的主纹,而雷纹则被简化了,后来则就消失了。

3、青铜器模拟实验
在制作商前期铜斝的模拟实验中,[10]还原了当时前期的铸造技术,并在塑制政模与分型支模、陶模制范与分型剂和刮模为芯与制作上进行了讨论。

何薇等认为分型制模是铜斝制模工艺的主流,而塑制整模的方法值得商榷,基本上是不同意整制模的方法。

此外,实验证明,泥模即使涂抹分型剂也不能反复用于制范,而焙烧后的陶模即便不涂抹分型剂也能反复使用。

最后,认为只要是铸造空腔的器物必须要有泥芯,不同意“刮模为芯”的方法制作。

泥芯必须要通过芯盒来制作才能与范配合紧密。

谭德睿等人研究认为,用外范翻制内范是青铜容器类主要的制芯方法。

另外一个实验是对于商晚期的簋进行模拟实验,提到了商周青铜利器制作一般要经历的程序:制模、翻范、制作纹饰、制芯、泥范和泥芯的阴干及焙烧、陶范与陶芯的组装和固定、铜液的浇铸、外范与陶芯的拆除、加工修整等。

青铜器模拟实验的程序步骤也是这样。

下图则是商晚期圆底簋铸造工艺的流程图。

[11]
相同的模拟实验也应用到西周早期圆形尊的铸造,按照上面所说的步骤,进行模、范和芯的制作,由于原理基本相同,在这里不作详细论述。

[12]董亚巍,西周早期圆形尊的范铸模拟实验研究,中原文物,第1期,2010年。

下图是铸造原始模阴模阳模的过程。

下图是在泥芯上制作铭文
下图为成器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董亚巍先生认为是这样三个历程:纹饰压塑技术、纹饰堆塑技术和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12]我想以此来概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最简洁和合适的了。

三、结语
对于青铜器铸造的模拟实验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形象的了解青铜器铸造的原理和过程,
我想这些都将对我们了解商周青铜文化有极大的帮助。

不过我也有几个问题不是很明白,比如在华先生的文章中说道用铜芯铸造青铜器,那么高温度的铜液会不会对铜芯造成损坏呢,那么器物的器形是否会受到影响?在杨耀林先生的文章中提到深圳及邻近地区也出现了先秦时期的铸造范包括香港也发现了,[13]其中说道里面的范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一个疑惑的地方是为什么受到中原的影响后而又有那么多的原始性技术,既然能受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怎样的影响呢?或者说此地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参考文献
[1]董亚巍,周卫荣,马俊才等,中国历史文物,第1期,2007年。

[2]华觉民,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八大成就,1983年华北地区和河北省铸造年会上的发言,1983。

[3]华觉明等,中国冶铸史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4]董亚巍,范铸青铜,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

[5]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6]万家宝,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1年。

[7]佘玲珠,秦颖,董亚巍、张亚炜,南方文物,2010,4。

[8]董亚巍,从范铸结构看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稽古。

[9]董亚巍,论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

[10]何薇,董亚巍,万全文等,商前期青铜斝的制模工艺初步研究,江汉考古,总第107期,2008,2。

[11]佘玲珠,秦颖,董亚巍等,湖南生博物馆馆刊,第9辑,2012年。

[12]董亚巍,周卫荣,马俊才等,商周铜器纹饰技术的三个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物,第1期,2007年。

[13]杨耀林,考古,第6期199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