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天津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二. 复习要求:准确理解有关物质的分类、组成、变化、性质规律等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并了解其意义。
三. 知识要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研究对象是物质,有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含的内容包括:⎪⎪⎪⎩⎪⎪⎪⎨⎧−−−−→−−−−−→−化学用语分类组成变化规律性质研究内容物质研究对象化学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① 原子不是自然界中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领域内最小,也不是在物理变化中最小;② 原子虽小,但其结构并不简单,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也不是最小粒子,物质是无限可分的;③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讲,是非常小的,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及全部的正电荷;④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当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显电中性;⑤ 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 分子不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粒子,因为单个的分子不能确定其为固态、液态及气态,所以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 分子也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惟一的粒子,像金属单质、硫、磷、金刚石、石墨和晶体硅等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因此,原子也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③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也就包含有几个原子核;④ 构成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
相同时为单质分子,不同时为化合物分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① 原子团并不是在所有的反应当中都是保持一个整体不变的,∆====232MnO KClO +KCl 2 ↑23O 的反应就是一个例子,-3ClO 是一个原子团,反应后却被打破了,有的原子团可能在反应中转变成另外一种原子团;②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原子团有-24SO 、-23CO 、-3NO 、-34PO 、-3ClO 、74+-MnO 、624+-MnO 、+4NH 、-OH 、-ClO (次氯酸根)等。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 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可形成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是阳离子;② 阴离子带负电荷,阳离子带正电荷。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 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质子,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② 一种元素对应的是一类原子,这一类原子是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而不是中子数或电子数相同;只要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不管中子数或电子数相同与否,那么,这些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③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或4个以上,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2个或8个电子);④ 元素论种类而不论个数;⑤ 元素是宏观概念,可以说某种物质由哪种或哪些元素组成的。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多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多种分子;② 混合物中各成分相互独立存在,彼此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混合物的性质是多样性的,因此,不能用混合物中的某种成分的化学式来表示该混合物;③ 混合物中各种成分通常情况下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④ 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按各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平均值(如何计算不要求);⑤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① 单质一定是纯净物,且所有的单质只含一种元素;②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并不一定是单质,例如: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显然为混合物,但却只含一种碳元素,像白磷和红磷的混合物,氧气(O 2)和臭氧(O 3)的混合气体都属于这种情况;③ 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④ 金属单质中汞(又称水银),常温下为液态,非金属单质溴(Br 2),常温下为液态。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① 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但其所含元素却不止一种;② 化合物可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无机化合物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但像CO 、CO 2、H 2CO 3及碳酸盐(包括正盐和酸式盐)不包括在有机化合物内。
因此,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③ 化合物根据其构成的基本粒子来分,可分为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④ 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等几类物质。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① 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也一定是纯净物,其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② 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及两性氧化物;③ 酸性氧化物是指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许多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并不是说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 ,NO 就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也不能说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因为某些金属氧化物也属于酸性氧化物;④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前文也提到了某些金属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对于K 2O 、CaO 、Na 2O 这三种碱性氧化物来说,它们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这些碱均为强碱,这些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均为强碱,但这些强碱加热不易分解而得到这些碱性氧化物,而对于其他的碱性氧化物就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但这些弱碱加热后能分解得到相应的碱性氧化物;⑤ 两性氧化物是指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例如:Al 2O 3和ZnO 。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① 酸属于共价化合物;② 在酸的定义中特别强调“全部”二字;例如:NaHSO 4= Na ++ H ++SO 42-,显然NaHSO 4电离的阳离子有H +,但不完全是H +,故NaHSO 4不是酸。
即能电离出H +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③ 酸的分类:按酸性强弱分⎪⎩⎪⎨⎧S H COOH CH CO H PO H HCl HNO SO H 233243342、、、、弱酸:中强酸:强酸: 按酸电离出氢离子个数分⎪⎩⎪⎨⎧43232324233PO H S H SO H CO H SO H COOH CH HCl HNO 三元酸二元酸一元酸、、、、、⎪⎩⎪⎨⎧SH HCl SO H COOH CH PO H HNO CO H SO H 23234333242、、、、、、无氧酸含氧酸否含氧原子分按酸分子是 ⎩⎨⎧34342HNO HCl PO H SO H 、、易挥发性酸:难挥发性酸:有挥发性分按酸是否具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① 碱(除NH 3•H 2O 外)都属于离子化合物;② 在碱的定义中也特别强调“全部”二字。
例如:Mg(OH)Cl=Mg 2++OH -+Cl-,显然Mg(OH)Cl 电离出的阴离子不全是OH -,故Mg(OH)Cl 不是碱。
也即能电离出OH -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③ 碱的分类:按碱性强弱来分⎩⎨⎧⋅等弱碱:强碱:、、、、、322322)()()()(OH Fe OH Cu O H NH OH Ba OH Ca KOH NaOH 按碱电离出OH -的个数分⎪⎩⎪⎨⎧⋅等三元碱:等二元碱:等一元碱:、、、、、3222223)()()()()(OH Fe OH Ba OH Ca OH Mg OH Cu O H NH KOH NaOH④ NaOH 易潮解,可作碱性气体的干燥剂,弱碱受热易分解。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① 盐属于化合物;② 盐根据酸与碱反应的程度来分⎪⎩⎪⎨⎧等、和的产物:碱式盐,碱没被完全中等、和的产物:酸式盐,酸没被完全中等、、和的产物:正盐,酸与碱完全中322432432)()(CO OH Cu Cl OH Mg KHSO NaHCO CaCl CuSO CO Na 4. 化学用语⎪⎪⎩⎪⎪⎨⎧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用语是化学的特殊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规范使用,并注意重点掌握其书写规则以及相应的含义。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①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21作为标准;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其他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与该标准相比较所得的值:相对分子质量可通过构成分子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求得,也可用一个分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相比较求得;②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一般不写出;③ 原子及分子的绝对质量非常小,使用起来不方便,采用相对质量比较方便,也能很好地表示原子及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还可进行质量间的计算;④ 离子的相对质量问题,简单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对应的原子的相对质量相等;复杂离子(原子团)的相对质量与分子的相对质量的求得是一样的。
这些是因为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小得多,可忽略掉。
分子——原子运动论:这在课本中虽没有提出,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这个问题,其主要的论点有:① 分子和原子是有体积和质量的;② 分子和原子都在作大量的无规则的热运动;③分子之间和原子之间都有空隙;我们可用这些论点解决化学上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