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A 定义
B 方向 :自西向东
C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D 自然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时间上的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