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地球的自转》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中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
本节课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实现自主学习。
一、运用课件创设最佳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
使师生,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大家都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
1、根据教材特点,导入新课部分,请学生欣赏地球自转的视频,了解地球在进行自转,开始今
天的课堂。
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教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地球自转的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2、探索认知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画面,理解词语,合作自学,想象练说等各种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自由组合,分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协作精神。
3、巩固总结部分,利用多媒体再次出现的小结表格,让学生再次感受、记忆背诵,为画面配音,既帮助巩固、深化了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关爱地球之情油然而生。
二、教给学法,实现自主合作学习
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在因素,新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
地理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学,自由组合,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自主选择题目练习和表达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另外在教学中还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将语文知识向其它学科渗透。
想教具之多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和观察,通过内化、理解、想象转化到形象的画面,再转化到语言的表述,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课题,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切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而我们的地球也在运动,它不停的自转着,看,太阳东升西落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那么它是怎么自转的呢?除了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自转还有那些地理意义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
【课件演示】地球自转视频
【提问】在这个是片中你看的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2、情境导入
【导语】这是太阳自转侧视图,那从南北两极观察到的太阳自转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教具制作】在白纸上画出自转侧视图,并且以俯视和仰视模拟从南北两极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情况。
【课件演示】随文画面,总结表格。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理解词语,学习周期
【提问】刚说到太阳东升西落,而这个东升西落的周期是多长?
【提问】这个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那么地球自转还有其他周期吗?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通过同学模拟地球自转的情况,得出地球自转的另外一个周期恒星日的大小状况
【合作活动】三位同学代表恒星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同学进行公转和自转,伸手指向太阳和恒星,再次指向太阳和恒星则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自转。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
应用分析
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视频,了解地球在进行自转,开始今天的课堂。
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教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地球自转的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而对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则依靠多媒体的动图,细致地分析和讲解。
而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描述则主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切入。
2、活动中概括,自主选学
学生参与,让他们充分融
【边看边学】看到模拟地球的同学先再次指向恒星,继而再指向太阳,说明恒星日比太阳日要短;
【课件演示】表格总结比较两种周期
3、渗透学法、重点突破
①学法一观察多媒体动图
【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的速度示意图,直观反映地球自转速度
②学法二逐步分析
【合作学习】讨论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代表说明
【教师板书讲解】引入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并且板书分析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特点和大小。
【课件演示】在学生反馈期间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总结两种速度的异同。
4、融入实际,帮助理解
【课件展示】地球昼夜半球图片、国际酒店大堂不同地区时钟图片、河流凹凸两岸图片
【教师引导】讲解图片内的情况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时差和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力。
5、练习巩固
入课堂当值中,提高自主性。
而对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则依靠多媒体的动图,细致地分析和讲解。
而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描述则主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切入。
授课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得课堂更加的多样化,也使得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有利于课堂的有序进行和最后学习目标的实现。
“自学检测练习”由于设计了辅助性语言,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该练习。
表格总结,清晰明了。
2、作图:标出侧视、从北极看、从南极看看到的自转示意
3、练习:根据自转图判断南北半球
4、发散思维:地球自转周期除了太阳日和恒星日还有没其他周期
5、你能否找出地球自转的其他依据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总结全文】结合板书,总结知识。
【课外延伸】布置课后练习,你能否找出地球自转的其他依据体会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结束语】我们生活在地球当中,地球有规律的进行自转,并且这样的自转意义重大,大家可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看,地球在自转!
课后练习向课外延伸。
首先是对课堂进行了回顾和理解后才能充分体会地球自转这一现象。
在这样的巩固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观察总结的能力,让他们多关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把课堂知识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