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糖尿病教育
发表时间:2012-09-29T16:06:01.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景力鸣郑大为[导读] 建立糖尿病患者详细档案、进行电话随访。
景力鸣郑大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关键词】糖尿病教育血糖控制【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291-02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居第3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2.4亿人。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居世界第2位。
近年来,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受到重视〔1〕。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该病仅能控制,不能治愈。
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的原因在于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恶化。
UKPDS和DCCT研究[2.3]表明,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止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关键和最有效的方法。
对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的关键在于主动自我监测血糖,改变饮食习惯和运动。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 1.1通过教育,使患者摆脱不良情绪,建立信任,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1.2能早期发现糖耐量异常,加强控制,早期发现糖尿病,早期治疗。
1.3使患者改变认识,治病不是医生单方的事,还需患者控制饮食,及时认真监测血糖,定期复查相关检查,防止血糖过高或过低。
1.4使糖尿病患者对疾病有个基本了解,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1.5遇到发热腹泻等特殊情况,患者能及时调整药物,或及时到医院就诊,可避免作相关的检查,并及时处理,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 2.1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病因分型和目前的诊断标准。
我们可采用中医学的优势进行健康教育评估。
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分析、归纳、判断病人的不同病因、病位、症候。
将消渴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可称之为“辨证施教”。
2.2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丹溪心法﹒消渴》篇说:“酒面无节,酷嗜灸,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饮食不节和本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饮食的注意点,如何控制饮食的总量,选择饮食的种类。
《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的记载。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运动疗法。
运动的强度和方式以及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各种适应症、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特别是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如何正确抽取及注射胰岛素。
2.3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正确监测血糖,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测定结果。
.
2.4 影响慢性并发症的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遗传、饮食习惯等。
如何控制各项危险因子并作相应的一系列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分析等。
2.5何种卫生保健,如皮肤、口腔、牙齿以及双下肢的保护。
2.6 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喝酒、合理饮食、保持理想体重、适当的体力活动,活动的强度和方式、时间及应注意的事项。
3 糖尿病的教育方式 3.1 针对共同的问题可采取集中看录像、幻灯等形式,定期举办讲座。
3.2面对面的示教,如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监测技术等。
3.3 赠送通俗易懂的糖尿病宣传资料,分发糖尿病警示小卡片,可向患者推荐图书及手册。
在门诊办公室及病房走廊等可悬挂糖尿病知识的画报或镜框。
3.4在“世界糖尿病日”举行大型活动,利用媒体等形式介绍糖尿病基本知识。
3.5请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控制良好的患者介绍经验,并请已有并发症的患者谈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性。
3.6建立糖尿病患者详细档案、进行电话随访。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到晚期可以损害多个组织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糖尿病患者因具备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
目前大约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能较好的控制血糖(A1c﹤7%)的患者不足一半[4]。
因此,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iabetesself-management education,DSME)的国际标准指出,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DSME是糖尿病患者和教育者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目的就是有效控制代谢紊乱,阻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诊治价格患者可以接受。
而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则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诊治实践的相互交流过程。
而更多的研究[7,8]发现,指导患者改变饮食包括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减少热卡及增加低糖物质的摄入对血糖的控制有效。
我们传统糖尿病教育主要是患者服从医生的诊治计划,而现在应该更多地与患者交流,激发患者在疾病治疗和血糖监测中的主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诊治方案。
目前糖尿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的糖尿病患者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却未能重视该病,其发病后较快出现使一系列慢性并发症,极大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所以,如何让这些平时工作学习繁忙的患者早期接受教育是今后糖尿病教育需要探讨和加深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