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J.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2002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周亚成(新疆大学阿尔泰学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体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

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现在骨信仰习俗表现出其有意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一面,这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哈萨克族;骨;信仰习俗[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2)01-0024-04在民间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从古至今始终纵横交错地表现出许许多多有信仰色彩的事象,或表现为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或表现在口头上形成了一些信仰的语汇或口头文学,或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精神生活的某种力量。

[1]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十分广博,并且由于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民间信仰习俗多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骨信仰习俗便是其中之一。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反映了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和朴素的环境意识,从中也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一、骨信仰习俗的多重表现形式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身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表现在行为、观念、语言和一些仪式中。

(一)人体骨骼信仰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骨骼是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架。

人体的骨组织中含有65%的矿物质和30%的有机物质,因而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红骨髓,是造血器官之一,因此骨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萨克族不仅极为看重骨在人体中的实际作用,而且将骨的意义延伸、扩张,表现出对骨的极端崇拜,达到了一种信仰的境界。

如:哈萨克语称骨为 syjek(髓叶克),通过对这一词添加附加成份和予以相应的动词,既用来表示人的体形外貌,也用以表达人的情感、心态。

哈萨克语说 长大成人为 syjek bekiw直译为 骨头长够了; 成长、长大为 s yjektenedi,直译为 骨头长大了; 魁伟、强壮的小伙子为 syjek ti d igit直译为 骨头大的小伙子。

当一个人十分 悲伤、悲痛时,说成 saj syjegi s rq rlaw,直译为 悲伤进入骨头, 含冤受屈、受压抑为 syjegi d as w,直译为 骨头受压, 天性说成 syjekke bitten minez,直译为 从骨里产生的性格, 积习已久,根深蒂固为 s yjekke si iw,直译为 渗进骨头里的。

哈萨克谚语也说 syjek tam r s yjenisip qun k!redi,aw z tamer art ∀alade(骨中的朋友相依为命,嘴上的朋友斤斤计较); s!z s yjekten!tedi,tajaq etten!tedi(恶语穿人骨,棍棒破皮肉)等。

哈萨克族对骨一词的宽泛运用,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收稿日期]2001-01-05[作者简介]周亚成(1962-),女,陕西富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24!们对骨的高度重视和崇尚,骨被看成人成长的要素,强壮的标志,也被视为人的情感、性格产生的根源和载体,这些附加给人体骨骼超常力量的意识,体现了哈萨克语族对骨的信仰。

又如:哈萨克族过去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部落、氏族成员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至今哈萨克人与不相识的人见面时,仍会互相询问: 您是哪个部落的?虽然部落、氏族有固定的词语,但人们常习惯用 您是哪个髓叶克?(您是哪个骨头的)。

同一部落、氏族的人被称为 syjektes (同一骨头的);部落观念强的人称为 syjek#il(热爱骨头的人)。

旧时,哈萨克族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把自己称为 aq syjek!!!白骨头,把贫民称为 qara syjek!!!黑骨头,白骨头和黑骨头之间一般不得通婚。

哈萨克族以骨作为部落的代名词,用骨来区分贫贵,把骨同血缘、血脉等同起来,使骨具有了神奇的血脉传承功能,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还表现在一些仪式中。

如:哈萨克族对亡人,要给他们举行隆重的葬礼,切忌尸骨外露,认为只有这样亡灵才能得到安息;对亡于他乡的人,家人会想方设法将遗骨运回安葬,让死者的灵魂有 家可归;流产死亡的婴儿如果已成形,即骨已长成,要用白布包好埋葬。

人们相信如果亡人的骨骼流失荒野,此人便永远不能进入天堂,灵魂得不到安息。

习惯上送葬的人被称为 syjek#i(送骨者),现在太平间也被称为 syjek∃ana(骨房)。

骨又被哈萨克族视为人的主体和亡者灵魂的附存处、憩息地,充分显示出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

(二)动物骨体信仰哈萨克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依靠牧养的牲畜而生存,他们对所牧养的动物,如:牛、马、羊、驼等有着特殊的衷爱,不仅十分熟悉这些动物的习性,而且对它们的躯体结构也了如指掌,每种动物的骨体都被细致地分类、取名。

哈萨克族认为动物也是有灵性的,这些灵性储存、含盖在动物的骨体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把畜骨和垃圾混放在一起,也不随便踩踏畜骨,看到畜骨便随手拾起,集在一起后埋在畜圈旁,认为畜骨具有保护畜群平安的作用。

有时为了牲畜的安全,夜晚人们把老羊骨棒子和弓架堆在一块长木板上,放在畜圈旁,认为老羊骨最具避灾劫难的威力。

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放牧着一群羊。

一天夜里,有几个盗羊贼来到老头的毡房前,想偷走老头的羊。

可是他们观察羊群动静的时候,却看见羊群的周围有很多白色的影子在晃动,他们想一定是老头家里来了护羊人,因此未敢下手。

第二天,他们到老头家里一看,毡房里只有老头和他的女儿,并没有其他人。

这天晚上他们又准备偷羊,又看到了白色的影子。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他们不再敢去偷老头的羊。

当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向老头坦白,想搞明白其中的原因时,老头笑了,指着插在毡房上的老羊骨头说:∀那些白色的影子就是我的羊骨头。

#他们一看,老头的毡房顶部架子上插满了羊骨头。

这则故事透露出的动物骨体信仰信息,与哈萨克族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做法相一致,表明哈萨克族民间动物骨体信仰具有深远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

哈萨克族民间还常有人用羊肩胛骨算命,预卜祸福,并且在吃羊肉时,羊的12根大骨和其部位的肉,分配给什么人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如: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羊头和盆骨肉,表示尊敬;在结婚送彩礼仪式上,女方家要宰羊款待所有来客和女婿,席间岳父或长辈要让女婿吃羊的胸椎骨肉,象征男女双方如同胸肋椎骨相连一样,永远相亲相爱;前腿骨忌给未婚女子吃,认为吃了该女子嫁不出去或会晚婚;肋骨上前胸尖处的骨肉,不能让未婚的男子吃,如果吃了,该男子将来去岳父母家时,马会失前蹄,遭遇危险。

哈萨克族根据羊骨的部位和形状,赋予骨特殊的象征意义和产生的禁忌,也展示出哈萨克族对动物骨体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动物的骨体信仰不仅表现于放养的动物,还表现在对野生动物的骨体信仰,尤其是对狼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狼图腾崇拜,早在乌孙时期,狼就已经出现在口头传说里,∃史记%大宛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口兼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

在哈萨克族民间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白狼的故事,说: 有一个青年人同一只漂亮的白色母狼相遇,在一个山洞里共同生活了40天。

后来狼化为娉婷少女,做了青年人的妻子,依靠贤淑的狼妻,年轻人有了许多牲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哈萨克族先民视狼为神物,!25!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狼骨也被认为具有驱病避邪的作用。

如:哈萨克人常在身上配带狼膝盖骨,认为如此能防止腰腿疼;猎人出去打猎,喜欢在身上带一枚狼髀什骨,认为这样能避免灾难;人们也习惯在婴儿的摇篮中放狼髀什骨,希望婴儿平安无疾;在给婴儿举行诞生礼或40天礼时,前来祝贺的人如果给孩子送狼髀什骨,孩子的父母会非常高兴。

二、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及其内涵(一)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左右,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首先远古的宗教信仰是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物有灵观念、 灵魂观念是人类先民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身奥秘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笃信存在一个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的,人也有灵魂的存在。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仰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观念、灵魂观念影响深远。

由于相信动物灵性的存在和人灵魂的存在,人们必然会为灵性或灵魂设想一个 住所,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相对坚硬与不易腐化,促使人们相信灵性、灵魂出没于骨,逐生产了对骨的信仰。

其次,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离不开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

正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与体验中,认识到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价值和非凡作用,才有可能将他们认为十分重要又和骨有着某种联系的概念和事物转化到骨上,形成了对骨的信仰。

第三,哈萨克族的骨信仰习俗与其他民族具有共同之处,如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的人体骨骼信仰,但大部分的骨信仰习俗都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这与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生产环境密不可分。

如:哈萨克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迁徙,形成了人员的大分散、小集中,长分散、短集中,这要求有一种方式将相对分散的人员联系在一起,于是部落组织产生。

这一方面能促进人们在生活、生产上的合作与协助,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人们能从是不是同一部落中识别血缘关系的远近,而不致走进近亲缔结婚姻关系的误区。

这种特殊的带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加上人体骨骼的被高度重视,于是骨同部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骨信仰方式。

也是因为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牧养的动物,这决定了他们对动物的特别关爱,也成为动物骨体信仰形成的基本前提。

第四,世俗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历来就有尚白的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白色是吉祥的象征,白色的雪山、白色的毡房、白色的奶食品、白色的天鹅等,都被人们所崇尚。

人体骨骼和动物骨体也呈白色,自然被看重,成为信仰的对象。

(二)骨信仰习俗的内涵民俗学研究的经典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民间信仰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功利性,即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传播,与实用的功利目的紧密相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