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家谱12山 西 洪 洞大 槐 树 处图片说明:寻根祭祖广场〄每年这里都要举办大典〄祭拜祖先图片说明:洪洞县是很多中国人的“根”34图片说明:这是古槐树所在地〄树已经在一次洪水中被冲走了图片说明:这是仿造的古代大槐5赵 氏 家 谱一、序言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
凡家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
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我祖自建庙以来经访问族人〄从未见过文字性家谱记载。
为了便于族人了解我族过去历史〄从中学习先祖教导〄为使家族有谱、家谱世代相传〄启迪后人永不忘本〄激励后代奋发向上。
二零一零年初〄长门十三世孙金全、十五世孙文祥等人倡议〄为我族制作家谱留给后人。
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先祖自明朝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从山西洪洞迁移后〄先漂泊与河南巩县口头村一带〄后迁荥阳〄在河阴西约十五里(耿家胡同)定居。
分散与陈铺头、段铺头、秦铺头、戚顶(牛口峪)、仓头、陈沟、高村等村。
(耿家胡同)后起名马寨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马寨村。
我先祖定居(耿家胡同)后〄臵有田地一段〄在官庄峪西边〄大头嶺处。
祖人开始了春种秋收〄四季耕耘〄发展生产〄兴家立业〄节日扫墓〄每岁祭祀〄年复一年的劳动人民艰苦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光绪拾年九月间(公元一八八五年九月)〄本族内有不法之人〄蔑视族人〄暗地将大头嶺处土地卖掉〄引起共怒〄触犯众恶。
全族捐资〄齐心协力〄将不法之徒诉与公堂〄后官司胜诉〄将土地赎回。
光绪拾五年十月上旬(公元一八九零年十月上旬)〄勒石立碑〄警醒后人。
6先祖自明代迁马寨后〄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多次动荡和不安年代。
清朝腐败落后〄嘉庆时国势由盛转衰〄从道光年代起〄帝国主义接连入侵〄清朝政府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光绪时期〄政府似无主权可言〄国将不国〄民怨沸腾〄从雅片战争起〄大规模反帝反清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风起云涌。
在国无宁民不聊生的动荡不安年代〄我族同全国人民命运一样〄过着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之赋税重灾难多〄为了维持生活迫使人们去给别人打短工、扛长工〄遭荒年〄吃糠咽菜〄吃树皮挖草根〄拉棍要饭〄病死饿死有之〄受尽苦难。
清朝被推翻以后〄军阀混战迭起〄继之〄日寇侵袭〄伪蒋作乱。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头上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人。
经历了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高级社、初级社、人民公社〄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后〄遂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耕机灌的解决〄种子肥料的改善〄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顿顿吃白面〄年年食陈粮〄玉米成饲料〄天旱也不慌。
村村通公路〄街上有路灯〄农村城市化〄并逐步奔向小康生活水平。
家家住房是混凝土钢筋结构〄有的住上两层楼房〄高大宽敞又明亮的玻璃窗。
家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农用车〄甚至电脑和小汽车。
做到了出门不走路〄在家就能了解世界大事。
总而言之〄人民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中等水平。
7至今〄马寨村赵氏已传六百多年〄繁衍之十八世〄除迁外地他乡〄共有一百二十余户〄五百多口人。
据记载〄我族共两次续家谱。
第一次是在宣统辛亥年(公元一九九一一年)〄从始祖到十二世〄碑文按夹肢式(夹附)排列。
第二次是公元一九九三年八月〄从十二世续之十七世。
碑文按排附式(自右到左)排列。
第二次续家谱〄只续了马寨村〄陈铺头、段铺头、戚顶村。
其它村及迁出外地的〄因为多原因没能续上。
需要说明一点〄第二次续谱〄碑文上有一错误之处〄长门八世尔良、克廣、登鳌写到三门之内。
我族祠堂哪一年建成无记载。
族人都知〄座落在马寨村南北大街中间路东(原沟东)〄庙院座东向西〄原有堂屋五间〄北屋三间〄门楼一座〄大门上挂有(赵氏家庙)木匾。
因祖庙年深日久〄风雨浸洗〄庙堂尽塌〄已成废墟。
院内杂草丛生〄瓦片成堆。
(文革)前仍有堂屋所在〄曾作教堂、生产队仓库使用。
因(文革中破“四旧”)堂屋被拆〄砖瓦房梁不翼而飞〄荒凉景象使人望之痛心〄永远难以忘怀。
重修祠堂是在公元一九九五年元月开始〄当年三月十五日竣工。
一九九三年初〄长门十五世孙文祥、文秀等人〄为怀念祖先创业之艰难〄体会祖先建庙之意图〄乃倡仪重建祠堂〄续修家谱。
并邀请各村赵氏后人〄共商建庙续谱事宜〄并成立了理事会〄号召全族捐款捐资。
理事会成员各负其责〄全族上下齐动员〄世孙费尽口舌〄磨破两腿双足〄事情几经周折〄最终找到老家谱碑〄重新收回了庙地。
在此基础上〄才开始筹措资金〄备料施工。
一九九三年八月续谱结束。
一九九五年元月着手建庙〄在全族后人努力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
8于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五日大工告竣。
修成了庙堂五间〄门楼一座及四周围墙。
并择于一九九五年五月七日〄全族后人参加〄进行了隆重的祭典议式。
祭拜了祖先〄弘扬了世族志气〄从而增加了族人的凝聚力。
本次编纂家谱〄内容是有庙内碑上家谱、碑文而来〄并搜集了有关材料。
赵姓来源、赵姓迁徒史、洪洞移民史下载摘抄自网络〄又参考了(荥阳马氏宗谱)、荥阳豫龙镇槐西(赵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进一步给予了整理归纳。
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还很不完备、很不成熟〄难免会有不准确或者错误之处。
总之〄经过努力〄实现了多年没有家谱的愿望。
望世人能补而续之。
并对这次编纂家谱给予大力支持的所有人谨致谢意。
十五世孙文祥撰文二零一零年中秋月二、赵姓起源:赵(趙)姓源出有四:一、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
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造父。
传说〄西周时〄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
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
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
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
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二、、以国为姓。
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
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
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9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
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三、为少数民族姓氏。
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
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
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四、赵宋王朝赐姓。
三、赵姓迁徒史:(一)两汉以前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
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姓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二)汉至宋以前的迁徙西汉赵姓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
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10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
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
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
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
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
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 (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
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三)两宋以来的迁徙公元九六零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一一二七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
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
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
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11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一)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二)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
宋徽宗死于五国城。
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
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12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
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
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
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开宝九年(公元九七六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
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
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