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数和代数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填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的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4、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除法的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
被除数;(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1)把两个因数看做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2)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认识:像5.9、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2、小数的含义:小数是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再写小数点,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零,都要一一写出来。

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
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6、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加、减,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他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年、月、日重点知识归纳
1、认识年、月、日:一年有12个月,包括7个大月(1、3、5、7、8、10、12月),4个小月(
2、4、6、9月),一个特殊的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共有365天,闰年全年共有366天。

2、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1)根据这一年二月份的天数或全年的天数直接判断;(2)根据公历年份判断: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通常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3、两种计时法:一种是把24小时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夜里0时到中午12时是第一段,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
时是第二段。

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一种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从夜里0时到中午12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时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小时,普通计时法转
化成24时计时法要加上12,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要减去12;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在时刻前加上时间限制词。

5、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根据钟表推算;(2)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面积的重点知识归纳
1、面积的意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测量土地面积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

4、面积单位间的转化: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5、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统计重点知识归纳
1、横向条形统计图: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可以让纵轴表示统计事物的名称,横轴表示统计事物的数量,这样所画的条形呈水平方向排列,这样的统计图就称为横向条形统计图。

2、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同的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时,有时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值都比较大,但不同的样本统计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较小,这时可以用起始格表示一个较大的单位量,从第二格起,每格表示较小的单位量,这样更能直观的反映这种差异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3、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

他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