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式或失效机理。
汽车零件失效分类
失效类型
失效模式
举例
磨损
疲劳断裂 腐蚀 变形
粘着磨损、磨料磨损、表 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
微动磨损
低应力高周疲劳、高应力 低周疲劳、腐蚀疲劳、热
疲劳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 穴蚀
过量弹性变形、过量塑性 变形
汽缸工作表面“拉缸”、曲轴“抱 轴”、齿轮表面和滚动轴承表面的麻
⒈工作条件
主要内容
应用举例
零件的受力状况
曲柄连杆机构在承受气体压力过程 中,各零件承受扭转、压缩、弯曲载荷 及其应力作用;
齿轮轮齿根部所承受的弯曲载荷及 表面承受的接触载荷等;
绝大多数汽车零件是在动态应力作 用下工作的。
工作环境;
汽车零件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和不同
的工作温度作用下,可能引起腐蚀磨损、 磨料磨损以及热应力引起的热变形、热 膨胀、热疲劳等失效,还可能造成材料 的脆化,高分子材料的老化等。
分类方式
按摩擦副 的相对运 动形式
按摩擦副 表面的润 滑状况
⒉摩擦分类
内容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复合摩擦
固体摩擦
举例 活塞与活塞环在气缸孔的往复运动 滚动轴承滚柱、滚珠与内、外圈滚 道表面间的摩擦 凸轮轴凸轮与气门挺杆表面间、齿 轮传动机构轮齿表面所发生的摩擦
汽车离合器、制动器
流体摩擦 边界摩擦
桶面活塞环与气缸壁、轴颈与轴瓦
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失效不 仅是指完全丧失原定功能,而 且还包含功能降低和有严重损 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 靠性和安全性的零部件。
二、失效的基本形式
按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对失效进行
分类是研究失效的重要内容。
汽车零部件按失效模式分类可分为 磨损、疲劳断裂、变形、腐蚀及老化等
五类; 一个零件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失效模
⑶边界摩擦(边界润滑)
是指相对运动表面间被极薄的一层(通常只有几 个分子直径厚)具有特殊性质的润滑膜所隔开的摩擦。
⑵流体摩擦(流体润滑)
相对运动的摩擦副表面间不直接接触,而 被一层厚2.5微米以上的润滑油膜完全隔开的摩
擦;摩擦系数很小通常为0.001~0.008。 建立条件:在零件摩擦副处形成逐渐收敛 的楔形间隙。才可能出现并维持具有一定承载
能力的楔形润滑油膜;
桶面环与气缸壁间的楔形间隙与油膜
• 由于活塞环表
磨损是摩擦效应的一种表现和结果。“磨损是构件由 于其表面相对运动而在承载表面上不断出现材料损失的过 程。”
据统计有75%的汽车零件由于磨损而报废。因此磨损 是引起汽车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摩擦学基础理论
• ⒈摩擦理论;
• ⒉摩擦分类;
⒈几种主要的摩擦理论
名称
主要内容
⒈机械理论
⒉分子吸附 理论
点、凹坑等
曲轴断裂、齿轮轮齿折断等
湿式汽缸套外壁麻点、孔穴 曲轴弯曲、扭曲,基础件(汽缸体、
变速器壳、驱动桥壳)变形
老化
龟裂、变硬
橡胶轮胎、塑料器件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⒈工作条件 包括零件的受力状况和工作环境;
⒉设计制造 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制造工艺不 当等;
⒊使用维修
基本原因 工作条件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是研究 汽车零部件丧失其功能的原因、特 征和规律;目的在于:分析原因, 找出责任,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 提高汽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第一节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及分类 一、失效的概念; 二、失效的基本类型;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一、失效的概念 汽车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
发动机活塞环与缸套上部、配汽机 构凸轮与挺杆、齿轮传动副的齿面
⑴固体摩擦 在汽车上,一般将摩擦副表面间完全
没有润滑油或其他润滑介质时的摩擦。 在固体摩擦条件下,摩擦表面直接接
触,产生强烈地阻碍摩擦副表面相对运动 的分子吸引和机械啮合作用,消耗较多的 动力,并将其转化为有害的摩擦热。同时, 固体摩擦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摩擦副表面磨 损。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⒉设计制造;⒊使用维修;
基本原因
主要内容
应用举例
设计制造 使用维修
设计不合理;
轴的台阶处直角过渡、过小的圆角
半径、尖锐的棱边等造成应力集中;
花键、键槽、油孔、销钉孔等处,
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形状对截面的削 弱和应力集中问题,或位置安排不妥当;
选材不合理; 制动蹄片材料热稳定系数不好;
制造工艺过程中 产生裂纹、高残余内应力、表面质量不 操作不合理; 良;
使用; 维修;
Hale Waihona Puke 汽车超载、润滑不良,频繁低温冷启动; 破坏装配位置,改变装配精度;
第二节汽车零部件磨损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汽车或机械运动在其运动中都是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
相接触、或与其周围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与此同时 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阻碍运动的效应,这就是摩擦。由于 摩擦,系统的运动面和动力面性质受到影响和干扰,使系 统的一部分能量以热量形式发散和以噪音形式消失。同时, 摩擦效应还伴随着表面材料的逐渐消耗,这就是磨损。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重点: 1.汽车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2.汽车摩擦学理论; 3.磨损的分类与失效; 4.汽车零件疲劳; 5.汽车零件的变形; 6.汽车零件的腐蚀;
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 难点: • 1.汽车摩擦学-混合摩擦; • 2.粘着磨损;微动磨损; • 3.腐蚀磨损; • 4.提高汽车零件抗疲劳断裂的方法; • 5.基础件的变形;
面加工的缘故使活 塞在运动中活塞环 与气缸壁运动表面 间都存在楔形间隙; • 在发动机磨合过 程中,矩形断面活 塞环演变成类似桶 面环的形状。
轴颈与轴瓦间楔形润滑油膜建立过程
收敛油楔形成动压油膜
• 在其它外界因素 一定的情况下, 两表面间形成油 膜的条件与摩擦 副表面相对运动 速度、润滑油粘 度、外载荷有关。
当两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表面凹凸不平,相互啮合,产 生了阻碍两固体接触表面相对运动的作用。(只适用于固 体的粗糙表面)
摩擦力产生得主要原因在于两摩擦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
⒊粘着理论 摩擦力主要取决于剪断金属粘着和冷焊点所需的剪切力。
⒋分子-机 械理论
发生在接触点处分子吸引和机械啮合所构成的合成阻力就 是所谓的摩擦力。在载荷作用下的接触表面的相互作用可 分为机械作用(取决于表面变形)和分子作用(取决于原 子相互吸引),在摩擦过程中所占比例与材料的表面粗糙 度、载荷大小、材料种类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