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总第64期)从蒋桂斗争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季荣臣摘要 本文从蒋桂之间斗争的角度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认为这一斗争加速了南京政府的垮台,强调腐败必然导致灭亡。
关键词 蒋桂斗争 军事拆台 南京政府 垮台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迅速垮台,论者多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探求究竟。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问题。
抗战胜利后,蒋桂之间的政治争斗与军事拆台,加速了南京政府覆灭的步伐。
本文拟从蒋桂这两大派系之间的斗争,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问题。
一蒋桂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但随着政局的变化时激时缓。
抗战胜利后,由于竞选副总统,蒋桂之间的矛盾重新爆发起来。
1947年下半年后,国共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与重点防御,国民党军节节败北。
国统区的政治、经济也陷入全面严重的危机。
国民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眼看国民党的惨败,美国统治集团焦虑不安,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经过魏德迈来华对国民政府的调查,美国准备弃蒋 换马,用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以挽救国民党的失败,阻止国民政府的垮台。
在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反对,毅然决定竞选副总统。
为争取支持者,四处活动,发表竞选言论。
蒋介石见李宗仁不听他的劝阻,十分恼火,决定副总统的候选人由国民党中央提名,所有国民党籍的国民代表都要受国民党中央的约束, 违者予以党纪制裁。
!蒋还亲自召见李宗仁,告知副总统候选人已由中央提名孙科,要李放弃竞选。
李宗仁态度强硬,表示决不退出竞选。
他召集桂系重要干部研究对策,决定若党内不提名,就 在党外独立竞选。
∀甚至打算如蒋介石硬要由中央提名,广西和安微的国大代表就退出选举,不惜同蒋介石公开决裂。
#李宗仁还联络参加竞选的程潜、于右任,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党内提名。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企图用国民党中央提名来阻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遭到失败。
蒋介石阻止李宗仁竞选不成,转而支持孙科同李宗仁竞争。
李、孙经过激烈的角逐,李宗仁一波三折,最后以微弱的多数击败孙科,取得了副总统的职位。
行宪国大原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统治,但结果却触发蒋、桂矛盾激化起来。
八年抗战胜利,蒋介石的权力达到了鼎盛。
他利用抗战削弱了各反对派势力,他任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明升暗降,剥夺了李的兵权。
他委任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却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其心腹参谋总长陈诚,白被高高挂起。
蒋介石的劲敌桂系被架空了,战后可谓是蒋的一统天下了。
然而桂系是不甘受蒋介石宰割的。
李宗仁利用竞选副总统,重新崛起,向蒋介石发起攻势,并获得胜利。
虽然李宗仁的副总统仅是个虚职,毫无权力可言,但却对国民党的前途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是取蒋代之企图的重要步骤。
桂系从来是雄心勃勃,以问鼎中原为目标,时时思念着登上国民党的最高权力的宝座。
蒋介石对桂系的图谋洞若观火,认为李宗仁如果当选副总统对他将是个严重威胁。
他对心腹贺衷寒等人说: 你们要知道,自从李宗仁决定竞选之后,这件事对校长好比一把刀指着胸膛那样难过,你们一定要明白校长的苦心啊!%因此,蒋介石先是威胁李宗仁退出竞选,不成就拼命支持孙科同李对抗,设法不让李竞选成功。
李宗仁竞选获胜对蒋介石是个沉重的打击。
由竞选引发的蒋桂矛盾的激化,其后果是严重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出现了分裂,形成蒋桂水火不容的尖锐对立。
蒋系内部也发生了分裂,蒋一向控制很严的复兴系、三青团、黄埔系因对陈立夫CC系不满,在竞选中竟站到桂系一边,严重违背了蒋介石的意图,原属三青团的多数代表居然投了李宗仁的票。
蒋介石大为光火: 岂意党团统一组织,在实际上不能达成政治革命性的改造目的,并且自中央至省县,党内派系排挤倾轧,更变本加厉,漫无止境。
&正当国民党危难关头,首先需要的是党内团结,一致对外,这是挽救时局的重要条件。
然而,蒋桂却争夺火并,党内分崩离析,这就严重损害了国民党的自身利益,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力量。
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执政党是不可能将自己的统治维持下去的。
蒋介石后来沉痛地说,国民党是在副总统 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
∋二李宗仁竞选获胜当上副总统后,桂系气焰更加嚣张,取蒋代之之心更加强烈起来。
在淮海战役中,蒋桂矛盾由政治斗争发展为军事上相互拆台,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惨败。
1948年下半年,国共双方兵力消长发生重大变化,国军分别被箝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战场上。
战局对国民党十分不利,国民党此时应抓住时机实行战略撤退,集中兵力,避免被各个击破。
6月,蒋介石改组国防部,任白崇禧为华中 剿总司令时,白向蒋提出 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建议调整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防守部署。
白主张只设一个战区,由他统一指挥,以便集中兵力运动于江淮河汉之间,拱卫首都南京。
白崇禧的主张虽有乘机扩张桂系势力的企图,但对改变国民党军被动防守部署,扭转颓势,不失为上策。
但蒋介石怕白崇禧兵权过重,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令白将华中 剿总设在武汉,只指挥江北上游部队。
在徐州另设一个 剿总,任刘峙为总司令,以分白的兵权。
白崇禧见蒋不肯采纳他的建议,拒不赴武汉就职。
白后来虽去武汉上任,但已另有打算,准备利用华中兵力,进行倒蒋。
(这是蒋介石始料未及的。
由于蒋桂暗斗,互相掣肘,使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发动大规模战略决战之前错过了调整部署、摆脱被动局面的时机,这对后来国民党徐蚌会战影响极大。
9月,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济南守军10万人全军覆没。
济南战役表明,解放军已有大规模围歼敌军主力和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作战能力,同时又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 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蒋介石感到事态严重,决心 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 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战线战略配置的时间。
)10月22日与29日,国民党统帅部在南京连续召开军事会议,判断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可能协同向徐州 剿总辖区进攻,为此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此计划仍是白崇禧提过的 守江必守淮战略。
同时决定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与华中两 剿总部队。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到南京与何应钦、顾祝同等讨论中原作战问题,白崇禧原本就有倒蒋计划,他到南京了解了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态势不妙后,就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 剿总部队,不辞而别,飞回汉口。
白崇禧此举意在让蒋的精锐主力在徐州地区被消灭,届时蒋也就非下台不可了。
蒋介石对白存心拆台十分恼怒,却又无可奈何。
11月3日,派国防部许朗轩将临时拟定 徐蚌会战计划乘专机送葫芦岛杜聿明征求意见,并令杜去蚌埠指挥。
但实施计划为时已晚。
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迅速南下将部署于东线的黄伯韬团兵合围于碾庄地区。
蒋介石 想收回挨打的架势,却被解放军抓住一只胳膊。
∗当年的徐州 剿总总司令刘峙后来在检讨徐蚌会战的失败教训时说: 我们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定,结果是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致形成我方兵力及态势上的劣势。
他认为国军此次战役失败是 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
+这一认识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淮海战役之前,由于蒋、桂暗斗,致使国民党军战略部署陷于被动。
淮海战役开始后,蒋、桂由暗斗发展为明争,公开互相拆台,加速了国民党军队的失败。
华东野战军包围黄伯韬兵团后,中原野战军一部迅速截断津浦路徐蚌段的交通,另一部向陇海路砀山进攻,割裂商丘刘汝明绥靖区和砀山邱清泉兵团之间的联系。
南线徐蚌间的解放军由南向北,直逼徐州。
至此,徐州完全控制在解放军手中。
徐州被围,蒋介石惊慌失措,急令在平汉线上驻马店一带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火速东援。
但黄维兵团东进中又被解放军合围于双堆集地区,进退维谷,形势危急。
蒋介石眼看其主力快完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此时蒋已无兵可调:平津地区傅作义部队实际上已处于被包围的状态,长江以南没有一个完整有战斗力的军,只有一些新编部队与残破正在整补的几个师;剩下的只有华中白崇禧的张淦兵团、宋希廉兵团和胡宗南所属几个军,胡宗南远在西北,远水救不了近火,唯一的希望就是白崇禧华中部队。
白崇禧看到蒋介石的本钱即将输光,便加紧倒蒋活动,阻止华中部队增援徐蚌。
蒋介石先是调张淦兵团,张兵团是桂系的老本,白崇禧坚决拒绝,蒋只得另调刚刚组建的宋希廉第十四兵团。
白崇禧以刘伯承将进攻武汉,武汉防守力量薄弱为借口阻止第十四兵团东调。
该兵团第二十八军从鄂东开抵武汉,白崇禧不让调走,后经顾祝同疏通,加上该军与顾有历史渊源,才答应放走。
接着第二十军也开到汉口,白崇禧下令不准装运。
国防部一再急电催促,白都拒不放行。
顾祝同派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飞到汉口,经过许的老师徐祖贻(白崇禧总部参谋长)斡旋,白才放行。
后来再调第二军时,白崇禧就以辞职相要挟,坚决反对该军调走。
第二军先头部队第九师已到达汉口,正要装轮东运,白崇禧派其警卫团将轮船看守起来不许装运,并命该师开回沙市。
国防部和顾祝同数次急电,白都不予理睬。
蒋急盼救兵,白却处处为难,急得蒋亲自通电话,白还是不让第二军调走。
白崇禧不准第二军在武汉装运,蒋介石只得命令该军绕道湘西出长沙,乘火车经浙赣路东运。
由于白崇禧的阻挠,东援部队已赶不上时间了。
东援三个军到达蚌埠准备去解救黄维兵团时,黄维兵团10万人已全军覆没。
由于华中东援部队未能及时增援徐蚌会战,使徐州地区被围困的国民党军日益危急。
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第十六等三个兵团西撤,绕道南下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退守淮河南岸。
但杜聿明所率各兵团西进途中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很快又陷入解放军的重围。
解放军歼灭黄维兵团后,本可立即围歼杜聿明,因要等平津地区解放军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包围,才延至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将其消灭。
淮海战役是国共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国民党视其为 党国存亡所系。
但蒋桂双方却只图本集团的私利,热衷于倾轧争夺,置 党国存亡于不顾,使国民党军自始至终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使人民解放军的正确战略方针得以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这样,庞大的80万国民党精锐之师被解放军60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在古今中外战场上是罕见的。
三淮海战役后,蒋桂为争夺国民党中央的最高权力,进行更加激烈的交锋。
这场交锋直接加速国民政府的垮台。
还在淮海战役末期,杜聿明集团在徐州西南陷入重围,危在旦夕。
这时桂系认为逼蒋下台的时机到了。
12月24日,白崇禧从武汉向南京蒋介石发出 亥敬电,呼吁 恢复和平谈判。
亥敬电发出后,白崇禧见蒋无反应,30日又发出 亥全电,重申前电主张,要求蒋 无论和战,必须速谋决定,时不我与,恳请趁早英断。
白崇禧明知蒋此时不会接受和谈,而且认为 共产党是不会以蒋介石为谈判对手, 但他却一周之内连电 主和,用意很清楚是逼蒋下野。
白崇禧发出 主和通电后,派人到西南各省联络,造成和谈声势。
不久,河南省主席张轸、湖南省主席程潜与河南、湖北两省参议会先后通电,倡议与中共和谈,并要求蒋介石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