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生武汉大学教务处二O一三年一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51 实践(包含讨论课)学时:3学分: 3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

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观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2)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3)学会用矛盾分析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时,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5)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国内、国际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展开、运用和具体化。

四、实践环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应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更多接触实践,以便让理论与实践更好衔接。

本课程留给学生3节实践课。

社会实践内容包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分析,世界观实践主要培养同学们对整个世界的正确认识;人生观实践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个人理想;价值观实践使同学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热点实践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同学们的政治敏锐度。

其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组织所有同学走出校园看社会。

任课教师可以在每个大班组织几个学生小组,由任课教师带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到社会上去参观和考察各种社会问题,并搜集详尽的资料,回来后对学生讲解分析。

为了加强其真实性,最好以摄像的方式录下全过程。

收集下来的所有资料应该整理成一个资料库,可供以后的讲学之需。

这种实践方式一则不需要太多的经费,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建立几个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基地,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批下去参观考察。

这些实践基地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首先要就近,由于学生众多,远程的实地考察是不可行的,所以应该在本地发掘实践基地;其次要有特色,这个特色指的是在就近调查的基础上要尽量结合马原的理论教学。

后一点要求满足比较困难,但这是这选择实践基地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及时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我们将大力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马原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影视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教育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六、学时分配每周1次课,每次3学时,共18周,54学时。

七、考核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管理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方法主要采取开卷考试,结合平时作业,期末评出总成绩。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书目:①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②石云霞主编《大学生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③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难点解析与练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④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指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⑤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⑥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⑦龚玉敏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⑧杨虹主编《<科学发展观>教学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九、每章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授课时数:3学时讲授内容: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重要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难点:1、世界的物质性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授课时数:9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及其客观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6、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难点:1、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授课时数: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二、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性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难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授课时数:9学时讲授内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5、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