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院感知识应知应会1

2018年院感知识应知应会1

2018年院感知识应知应会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己开始或者己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2、我院医院感染常见部位有哪些?(1)下呼吸道感染(2)泌尿道感染(3)血流感染(4)手术部位感染(5)胃肠道感染(6)皮肤软组织感染3、根据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的分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医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2)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的感染。

4、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5、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4)医源性感染(5)经动物、昆虫传播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目标(1)医院感染率≤8%(2)医院感染漏报率≤10%(3)一类清洁切口感染率≤0.5%(4)灭菌物品合格率100%(5)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洗手方法正确率≥90%7、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及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如一个病房短时间内出现 4 例MRSA 切口感染,经分子生物学检测证实这些MRSA 具有同源性时,为MRSA 切口感染暴发8、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 例或者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如一个病房短时间内出现 4 例MRSA 切口感染,尚未经分子生物学检测证实这些MRSA 具有同源性时,为疑似MRSA 切口感染暴发9、什么叫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0、洗手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用皂液(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微生物的过程11、卫生手消毒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2、外科手消毒的定义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再用手消毒剂消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应具有持续抗菌洁性。

13、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

14、洗手时间是多少? 揉搓(洗手液)时间>15s;整个过程>40s。

15、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1)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或手部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采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当手部无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只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6、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2 前3 后)(1)接触患者前。

(2)清洁/无菌操作前。

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3)体液暴露风险后。

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17、六步洗手法简记方法:(内、外、夹、弓、大、立、“腕”)用流动水将手打湿,然后取适量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按下列六步或七步揉搓清洗擦干18、对医务人员手的特殊要求(1)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2)不应戴戒指等妆饰物(3)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19、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灭菌?(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20、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消毒?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21、使用含氯消毒剂的注意事项(1)按要求配置合适的浓度。

(2)随时使用随时监测其浓度并记录。

(3)应及时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4)消毒液配制后都必须标明配制时间、失效时间。

22、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23、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规定(1)无菌纱布、棉球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2)酒精、碘伏、爱尔碘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大包装酒精、碘伏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0 天,小包装爱尔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 天。

(3)免洗手消毒凝胶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0 天(4)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 小时不得使用。

(5)抽出的药液和配置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

(6)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持物罐、无菌盘应标明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 小时24、无菌医疗用品存放要求?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距天花板≥50cm。

25、一般诊疗用品消毒方法?体温表:每次使用后应在清洁基础上用75%酒精或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血压计袖带:一般每周用75%酒精擦拭消毒一次或者清洗一次,遇污染随时清洁后再用500mg/L 含氯消毒机擦拭消毒听诊器:每日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遇污染随时消毒。

26、什么是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27、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的传播(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

(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6)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28、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即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29、个人防护用品(PPE)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以及帽子、鞋套等30、口罩有哪几种?区别是什么?应如何使用?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及医用防护口罩。

区别:执行标准不同、形状不同、性能不同(主要是防水性和颗粒过滤效率不同)。

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1)一般诊疗活动,可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进行手术、无菌操作、护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1、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不应一只手捏鼻夹,这样可能会导致贴合不好。

(2)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4)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必须进行密合性检查,这是确保防护效果的关键之一。

方法为: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至不漏气为止32、什么是安全注射?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的注射。

安全注射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及其针头不能重复使用(需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2)皮肤消毒后应完全待干后再进行注射。

(3)使用同一溶媒配置不同药液时,必须每次更换使用未启封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溶媒。

(4)注射操作前应进行手卫生。

(5)皮肤消毒后不应再用未消毒的手指触摸穿刺点。

(6)必须使用多剂量用药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次使用3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及上报流程(一挤、二冲、三消毒、四上报)(1)职业暴露后实施正确处理措施:立即从损伤处损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用75%酒精、碘酊或其他皮肤消毒剂消毒并包扎伤口。

口、鼻粘膜暴露后应用清水反复冲洗,眼睛可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2)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 分钟内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在2 小时内上报院感科,暴露源为HIV 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4、多重耐药菌的定义是什么?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 类或3 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35、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①手卫生: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配备适宜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能有效切断经手传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

②接触隔离: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患者宜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诊疗用品宜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灭菌”。

接触患者时,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级别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③主动筛查:主动筛查是防范MDRO 医院内传播、降低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风险和改善预后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

④环境表面消毒:加强MDRO 感染/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⑥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积极评价、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防止蔓延。

当MDRO 感染暴发采取常规措施仍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暂时关闭病区。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