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学院)系2014级自动化专业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两课实践调查》报告(论文)
题目:关于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班级:自动化1401
学号:**********
*名:***
日期:2016年5月30日
关于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探讨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论文正文:
1.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管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
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
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动力,推崇物质享受主义,最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
2.1资源之利
其一,供水需求有办法解决。
西安市秦岭山区面积4900km2,境内有48条河流,通过黑河、李家河、大峪、沣峪、灞河上游五大引水系统建设,再加上几年后将建成的“引汉济渭”工程,基本可以满足西安市2020年前的供水需求。
同时,西安积极开展节约用水活动,2004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
经过努力,用水总量由2003年的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15.56亿方米。
2010年9月,西安市等全国8个城市被授予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其二,森林资源殷实。
西安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分别是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分别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受保护区面积覆盖率达到17.90%。
而且,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的秦岭是西安南麓最大的“绿海”,秦岭72峪,西安段就占据48个,其中35个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峪口,实行了全封闭或半封闭保护。
在周至县境内,即将建成面积639平方公里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将达85%以上。
除此之外,西安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继续扩大森林资源,增加和恢复林草植被,营造起“绿色海洋”覆盖西安。
其三,科技资源强大。
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济济、科研院所广布,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和研发力量,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奠定了稳固的人力保障。
此外,由国家批准建立的四区两基地均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具备开发研制新型清洁、低成本、高效能源的
能力和实力。
其四,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00多个,类型比较齐全,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如汤峪温泉、临潼温泉,以及秦岭北坡的翠华山、朱雀森林公园等休闲度假区和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等。
同时,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秦砖汉瓦、唐三彩、宋瓷、兵马俑、华清池、明城墙等无不显示出强大的历史审美性和文化魅力,显示出西安人民自古就有的开创精神、开发精神和开拓精神。
这些都是国内外其他旅游城市无法比及的,是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2.2环境之利
第一,空气质量有所提升。
西安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阶段。
西安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
其一,西安通过实施《西安市扬尘防治工作考核办法》和调整产业结构,使空气中的PM10和SO2浓度逐步下降。
其二,加大全市小型燃煤锅炉拆改力度。
在2012年8月24日召开的燃煤设施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上,市环保局提出,“2014年前,完成供热企业以及可保留的单台处理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设施改造,并分两批拆除598台燃煤锅炉。
除了集中供暖设施以及单台20蒸吨以上除尘、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稳定的燃煤锅炉外,到2015年,城市主城区将全面实行禁煤,2020年前,拆除全市范围内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燃煤设施。
”其三,通过修建地铁,实施公交先行政策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008年西安市政府又颁布实施《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使超标排放及冒黑烟车辆上路行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其四,西安市环保局于2012年7月1日起每日发布PM2.5试验性监测数据,使民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西安的空气质量,主动参与到空气质量的防范、监督、治理中。
第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西安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使自然湿地范围不断扩大。
西安灞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29平方公里,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人,集经济、金融、商贸、房地产、世园区等为一体的六大发展园区。
2010年7月,灞生态区通过国家生态区建设技术评估,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同时也是当时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开发区。
西安曲江新区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思想,也加大生态建设步伐,于2011年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5A级景区和生态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区,成为西安第二家国家级生态区。
此外,沣渭湿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整个项目分为河北、河道、河南三个区域,保护面积14500公顷,将成为西安下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态新区。
第三,四城联创工作大有进展。
西安自启动“四城联创”工作以来,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0年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
目前,西安市区生态水面积达到4.5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49平方米,这都为生态城市创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3产业之利
2001年开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建立西安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发展了环保科技咨询服务、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环保设备材料生产为主导的产业。
时隔几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西部首个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区,园区内积极构建工业生态网络、优化循环经济功能、强化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和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低碳化发展。
此外,西安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依靠水利、果业、粮食三大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规模。
3.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布局及资源配置不合理。
第二,城市绿化存在缺陷。
树木既是“蓄水池”(对于水源充足的地区),又是“抽水机”(对于水源缺少的地区),仅仅是看上去好的绿化并不代表能够改善自然环境。
第三,机动车治理不力,污染严重。
西安在机动车辆管理治理上存在较多问题。
第四,房地产设计缺乏科学性,建筑施工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为了实现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西安的各种工程项目频频上马,尤其是房地产的拆建和道路改造极其活跃。
第五,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城市包括西安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多以环保部门为主。
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囊括了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交通、产业等众多方面,单靠环保部门,不足以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
4.应对措施
1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奠定生态城市建设的群众基础
2建立专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和规划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
3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巩固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
4联手毗邻区域,实现跨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
结语
生态问题本身往往是跨区域、跨边界的,我们同住一个地球,同享一片蓝天,生态保护无边界。
相关部门应该协调处理好行政区域间的职权关系,加强区域合作,营造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4】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
【6】王福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7】王克勤.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8】王爱莲.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