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岩石学第章

沉积岩石学第章


不规则鳞片状
伊蒙混层
100-170、500-650、850-900度三个吸热 谷,在925-1020度有一个放热峰
主要在400度以上
绿泥石
二、非粘土矿物,除粘土矿物外
1、细小陆源碎屑矿物:石英、长石、少量重矿物
2、自生的非粘土矿物:碳酸盐、硫酸盐(硝、石膏)、铁、锰、 铝(氧化物和氨化物) 3、不定量的有机物:生物遗体—化石、腐殖质
④泥岩与页岩
常见有:Ⅰ、钙质、铁质、硅质泥岩与页岩 Ⅱ、碳质页岩与黑色页岩—前者为碳质引 起,后者含有机质与FeS。 Ⅲ、油页岩—干酪根超过10%的页岩
斑脱岩薄片
高岭土
黏土
泥岩
黑色泥岩
硅质泥岩
炭质页岩 铁质页岩
第六节 泥质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泥质沉积物沉积之后,经成岩作用,无论在成分上、 结构上及构造上均有极大变化,而且也涉及到许多矿床如 石油的形成及运移。泥质岩中的成岩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 作用和变化。 一、压实作用
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与石油的运移关系十分密切。
第七节 泥质岩的研究方法
1、薄片鉴定 2、粒度分析 3、差热分析 4、加热脱水失重分析 5、电子显微镜法 6、X射线衍射分析 7、其它方法(化学分析、有机质分析)
思考题:
一、名词:泥岩、页岩、页理 二、泥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三、泥岩的研究方法
(1)2︰1向1︰1转化过渡结构,如伊利石向高岭石转化过渡结构。
(2)2︰1与相邻的2︰1之间的转化过渡结构,如蒙脱石向伊利石 转化过渡结构。
(3)层链状结构向层状结构转化过渡结构,如海泡石向滑石转化 过渡结构。
这类过渡结构不管通过怎样的调整方式,甲矿物转化为乙矿物的过 程都是在矿物“甲”中出现“乙”畴,随着“乙畴”的扩大和“甲” 畴的缩小,直到全部转变为矿物“乙”。
关于砂岩实习课和 实习报告的评述
石英+燧石+石英岩+硅质岩岩屑
95 长石石英砂岩
75
岩屑石英砂岩
Q+F+R=100%; F+R=100% (或F/R)
Q>95%为石英砂岩 Q<95%,>75% F>R为长石石英砂岩 F<R为岩屑石英砂岩
Q<75% F/R>3为长石砂岩 F/R>1,<3为岩屑长石砂岩 F/R<1,>1/3为长石岩屑砂岩 F/R<1/3为岩屑砂岩
3、伊利石和绿泥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若在酸 性孔隙水内,二者均不稳定,将转变为高岭石;若在碱性孔隙水内, 二者在重结晶作用下使晶粒增大。
三、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粘土矿物是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在粘土矿物内有三种状态的 水:即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吸附水、存在于粘土矿物晶体层间的层间 水以及以OH-形式存在于晶体结构内部的化合水(结构水)。随着 沉积物埋藏深度的增加,在上伏地层的压力下,粘土矿物所含水和 孔隙水要大量排出,排出吸附水对晶体结构无影响,但排出层间水 和化合水会使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二、粘土矿物的变化
粘土矿物是一个多敏感性的矿物,它 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压力的加大、地温 的增高和物理化学环境(Ph、离子浓度) 的变化,使粘土矿物的层间水、结构水以 及层间阳离子移出,都会使粘土矿物晶体 结构与成分产生变化,即粘土矿物的转化, 而这种变化往往是有一定规律,反映着成 岩强度的变化。例如韦弗测定了美国各个 地质时代泥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发现地 质时代愈老,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含量增加, 而高岭石和蒙脱石则相应地减少,这反映 了泥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成岩作用 中的主要变化趋势。
每个硅氧六方环网孔的范围内,最多只能容纳三个配位八面体,因 此当三个八面体位置均被二价阳离子占据时,便称为三八面体型结 构;若全由三价阳离子填充时,必有一个位置是空缺,故称为二板 面体型结构;如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共存时,则属于上述二者之间的 过渡类型。
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存在有间隙,如果结构内部正负电荷 已达到平衡,则层间无需阳离子,如果尚未达到平衡(主要为 Si4+—Al3+),则需要一定数量的阳离子以补偿其电荷的不足。
第四节 泥质岩的结构、构造
肉眼鉴定和描述的重要依据 一、泥质岩的结构
二、泥质岩的构造
2、泥质岩的结构
①据粘土与碎屑相对含量: Ⅰ、泥状结构 Ⅱ、含粉砂泥状结构 粉砂=5-25% Ⅲ、粉砂泥状结构 粉砂=25-50% Ⅳ、含砂泥状结构 砂=5-25% Ⅴ、砂泥状结构 砂=25-50%
②、据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 Ⅰ、非晶质结构 Ⅱ、隐晶质结构 Ⅲ、显晶质结构—鳞片、粒状、纤维状 Ⅳ、粗晶结构—蠕虫高岭石
粘土岩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 吸附性,使之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如化工上某些粘土作为 填料、催化剂等。制橡胶、分子筛、提炼油等。农业上作为肥料、 改良土壤、制做饲料等。另一方面,在黑色页岩及碳质页岩中发现 了一些含稀有元素矿床。此外,泥岩还可成为生油母岩,也是重要 的油气藏的盖层岩石。因此,研究泥质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粘土矿物的结构由两种基本结构层组成,即四面体层和八面体层。
1、四面体:是由一个Si(Al、Fe)与四个氧紧密堆积所构成的四 面体(SiO4)。
2、四面体层:是每一个硅氧四面均以三个角顶分别与相邻的硅氧 四面体相连接,组成在二维空间内呈六角网连结及无限延展的层 (Si4O10)。每一个硅氧四面体有三个角顶上的氧都是与相邻的硅 氧四面体共有,它的电荷已达到平衡,(如有Al代替Si时例外), 只剩下一个未被公用的O2-(有时被OH-所取代)才有自由负电荷存 在,能与其它的阳离子相结合。由于(SiO4)所组成的层状结构有 一定的排列形态,具有自由电荷。
新沉积的粘土矿物(多为片 状)沉积物,呈絮凝团,孔隙 度可达70%,随着埋藏深度的 增加,在上伏水体和沉积物的 负荷压力下,通过质点重新排 列(使片状质点趋于平行排 列)、变形或破裂,不断排出 水份,结果使孔隙度连续降低。 所以它要比砂岩更易压实。
压实作用是泥质岩中最重要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对泥质岩主要在 两个方面即孔隙减小、排出水和矿物定向排列,也就是说它不仅使 泥质沉积物固结成岩,而且使岩石的成分、结构和物性都发生变化
第二节 泥质岩的主要物理特性及其在工业上的用途
第三节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粘土矿物,其次是陆源碎 屑矿物和自生的非粘土矿物。
一、粘土矿物
泥质岩中分布最广的是伊利石,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高岭 石和各种混层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是一种含水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矿物。
(一)粘土矿物的晶体结构
3、八面体:是由一个Al3+(或Mg2+)与六个氧(或OH-)紧密堆积所 构成的八面体。
4、八面体层:是上述八面体分别与相邻的八面体在二维空间内连 接,无限延展而构成的层。
在自然界中,四面体层不能独立存在构成矿物,而八面体层可以独 立构成矿物。
5、结构层
是由四面体层与八面体层按不同的规律连结起来,所构成的晶体结 构单元层。由一个四面体片与一个八面体片所组成的单位结构层称 为1︰1结构层或双层型结构;如果由两个四面体片中间夹一个八面 体片称为2︰1结构层或三层型结构。
宏观构造
Ⅰ、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
Ⅱ、页理—页岩
Ⅲ、干裂、雨痕、 虫孔、结核
微观构造
Ⅰ、鳞片构造 Ⅱ、毡状构造—纤 维状交织分布 Ⅲ、定向构造—片 状定向排列
第五节 泥质岩的分类与主要类型
一、泥质岩分类
二、泥岩主要类型
①伊利石粘土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有蒙脱石、伊/蒙混层。 具鳞片状、毡状构造。 产于各种大陆、海洋的低能环境。地质时代愈老伊利 石含量越高。
(二)主要粘土矿物特征
泥质岩的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
高岭石
高岭石薄片(蠕虫状)
510-600度有一个显著 的吸热谷,950-1000度 有一个显著的放热峰, 到1200-1300度还有一 个微弱的放热峰
400-525度
蒙脱石
绒状、细鳞片状
90-250、550-750、800-900度三个吸热谷, 900-1000度有一个不太明显的放热峰
6、结构分类
层状硅酸盐矿物可根据其层型(1︰1或2︰1),层间物质和其相互 间的混合特征分为八个主要族,在根据八面体片(二八面体和三八 面体)的化学组成和单个层内的几何性质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亚族和 种(表)。
7、过渡结构
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极为相似,在自然界中,随着物理化学环境的 变化,粘土矿物甲可以变为乙,而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 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构状态,我们称为转化过渡结构。这种过 渡结构主要有:
②高岭石粘土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 形成方式有两种: Ⅰ、残积形成—潮湿、酸性介质中,硅酸盐风化残积。 Ⅱ、沉积形成—沼泽、近海、泻湖中化学沉积形成, 与煤系地层有关。
③蒙脱石粘土岩—斑脱岩
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吸水性强。 形成方式:
Ⅰ、残积型—附近,与火山活动有关。
1、高岭石:埋藏成岩作用能引起高岭石类粘土矿物的转化或消失。
随着埋深的增加和温度的增高,如果孔隙水为酸性介质,高岭 石重结晶或转化为地开石,如果孔隙水为碱性介质并有K+离子存在, 高岭石转化成伊利石,如有Ca2+、Na+或Mg2+离子则转化成蒙脱石 或绿泥石。
2、蒙脱石:蒙脱石是一种典型的以水合阳离子及水分子作为层间 物的2︰1型粘土矿物,它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 大,将有一部分层间水失掉,形成混层过渡粘土矿物。
硅质胶结和黏土基质
第七章 泥质岩(粘土质岩)
第一节 概述
由粘土矿物及粒径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8ф)组成。
泥质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约占沉积岩总体积的55%。 构成泥质岩的最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多系母岩风化产物,以悬浮 方式被搬运到水盆地中沉积形成;部分粘土矿物由胶体SiO2及Al2O3 形成和火山灰蚀变产生。所以,这类岩石主要由机械作用形成,也 是化学、生物化学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