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020.9.23
重要概念: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
是
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
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
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
“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补充价值:近代“断发易服”不仅仅是一场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更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
票证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商品供应匿乏,国家为了保持供
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凭证凭票凭券的计划供应,即票证制度。
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对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票证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
到1993年,彻底告别了实行近40年的票证制度,步入了商品丰富、市场繁荣的新时代。
高考与模拟
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
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 .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 .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 .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4.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左图和右图是
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
形式。
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
趋于多样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
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6.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
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
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7.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史料实证
8.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9.角度1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
史料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嘉立,烟肉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
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根据史料,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10.从“数据分析”角度考查近代铁路交通的特点1870-
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依据史料,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
因。
11.材料刘大鹏,太原县赤桥村人,1894年中举,三次参加会试均告失败。
除了三次会试期间短暂离开家乡,其活动重心都在家乡周国。
1902年,山西省的第一份报纸《晋报》创刊,其刊登内容对刘大鹏的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
(1902年9月18日)今日省城设晋报局.东家送来一报,有瘟疫盛行各直省,设江苏镇府一处,数日即击毙四五千人,其余闽、粤、楚、滇、黔等省,莫不瘟疫盛行,毙亡多人,天灾如是。
(1903年7月17日)光绪二十六年,俄夷乘乱入东三省,据为已有。
二十七年和议成,俄约退出,至今仍虎踞不退。
时外洋各国视中国为一块肉,均欲吞而食之。
(1903年11月9日)阅晋报,俄夷于黑龙江建立都城,意在于此而吞并中国也。
中国政府仍聩聩不知。
——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等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刘大鹏读报前后关注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报纸在近代中国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2.C3.B4.C5.A6.C7.D
8.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9.变化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服成为时尚。
原因:上海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带动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等。
10.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成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11.(1)变化:由关注家乡到关注国家。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出现。
(2)作用:报道国内外重要时事;反映民情民意;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引发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