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 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近代服饰:多元 化与新旧并存
50年代的时 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 绿军装
列宁装
绿军装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 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老北京的四合院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 封闭性)
上海法租界的老房子
房上 海 早 期 洋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 和开放著称
现代住房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 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 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 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 2、饮食:A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同时西式糖果和饮料也开始受国人欢迎。B20世纪50、60年代物 质匮乏,居民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3、建筑:洋房与里弄并存,中国建筑出现西化倾向,具有中西 合璧特征。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学生
民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国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近代服饰:中西合璧、多元化与新旧并存
(1)第一个阶段与时俱 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 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服饰大致 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 腰带,五,坐褥。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 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 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保暖
时尚、个性
男 子
长 袍 马 褂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二、 物质生活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 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 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 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 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 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中心 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次,北京四合 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 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 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 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 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北 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 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 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 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 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 、奶牛等。
如今的菜篮子工程基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A、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长袍马褂与西装革 履是近代社会特有景观。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 物;B、20世纪50、60年代中山装成为时尚;C、文革期间盛行 绿军装;D、改革开放后服装丰富多彩。 2、饮食:A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同时西式糖果和饮料也开始受国人欢迎。B20世纪50、60年代物 质匮乏,居民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清炖狮子头
(1)中餐——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四大菜 系 鲁菜 山东(济南、 清香、鲜嫩、味 胶州) 纯 粤菜 广州、潮州 鲜、嫩、爽、滑 等地 川菜 四川(成都、 味浓、重辣 重庆) 淮扬菜 扬州、淮河■
①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西 装 中 山 装 上改 衣良 下旗 裙袍
女旗 装 子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现 代 服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半封建社 国成立 会 西装、中山装 并存 旗袍
福建土楼(南方)
江苏无锡
陕西延安
拉萨
西双版纳
3、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 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 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 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 园、别墅)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 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 京 津等地开始出现)
西装
清 朝
大学生和大中学 校的老师,则多 是上身穿阴丹士 林布的长袍、下 身穿西式裤子、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老师们 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 一种穿着打扮, 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俨然已经成了知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识分子的标志性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服装。
(防止掉头发)
厨师常戴的帽子,最高的竟达35厘米,所以,在法国, 人们总爱用“大帽子”这一称号称呼那些技术水平高、 有名气的老烹调师。后来,国际上还曾成立过一个厨师 帽会组织,总部就设在厨师高帽子的发源地——法国巴 黎。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 品的食品厂出现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 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 和平统一之大义。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 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 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专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的变迁: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 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 变迁。
【高考展望】: 近三年来对本单元考查内容有限, 主要考查对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变化)、 物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多 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人民的饮食 起居)。从题型看,选择和材料题都有。 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社会做 比较,理解其形成背景、原因、特征及 其影响。热点方面要注意政府对民生问 题的关注
2、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二、中国饮食变化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中餐上菜顺序应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 主食,最后上甜食点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 道菜应同时上。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 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2.你知道厨师为何要戴帽子吗?那 你又知道帽子的高低有何含义吗?
据资料记载;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一家大菜馆有位颇有名气的高级厨 师,名叫安托万· 克莱姆。安托万生性幽默。一天,他看到有位顾客头上戴 着一顶白色高帽子,觉得十分别致,就仿制了一顶,并且让自己的帽子比 那位顾客的帽子更高。他戴上这顶帽子进进出出,引人注目,逗人发笑, 一时顾客慕名纷至沓来。 其他一些饭店、菜馆的厨师们听说后纷纷仿效,也都戴上了高顶的帽 子以招待生意。久而久之,白色的高帽子便成了厨师们的装饰品。 更有趣的是,有关部门还制订了戴帽的标准:根据厨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和 厨师工龄的长短,分别规定厨师所戴帽子的高低,使人们一看帽子便知道 这位厨师的烹任水平,帽子越高,手艺也就越高超。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
鳃,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 空,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 的物质条件。
国门洞开 共和新貌
西服东渐 服饰鼎革
旗袍的演变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 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 政、立法、司法、考试、监 察)。
▲【单元核心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