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测听检查基础知识

电测听检查基础知识

电测听检查基础知识第一章电测听仪类型、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电测听技术是一种主观测听法。

在现代医学中,当人们发生听力障碍时,最初听力障碍程度的评估依据电测听的结果。

近百年来电测听仪经历了机械式、电子管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的技术演进,80年代初期微电脑技术应用于电测听仪,使该设备向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又迈出了一步。

同时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电测听仪的传声器件耳机、骨导器的关键指标频率特性也取得长足的进展。

第一节电测听仪类型、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一、电测听仪类型电测听仪因用途不同大概分为以下五类:(一)纯音电测听仪: 以纯音听阈为主进行听能力测试的仪器。

(二)手动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改变,结果记录均为人工操作的仪器。

(三)自描电测听仪: 频率、听力级的选用,信号的改变,听力结果曲线的描记是由受试者操作马达开关而自动完成的仪器。

(四)语言电测听仪:以语言为测试材料,以语言可懂度判断听力状况的仪器。

(五)筛选电测听仪:频率较少,通常用于较大范围人群体检筛查的仪器。

二、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电测听仪的构成主要取决以下因素:(一)人的听域范围在0至20000Hz 以内,而满足日常生活的听域范围0至10000Hz即足够。

通过听力学实践,人们认识到选取1000Hz为中心的11个频率作为气导域值测试点,基本能反映人的听力状况。

这11个频率分别是:125、250、500、1000、1500、2000、3000、4000、6000、8000和10000。

(二)声音向内耳传递时,空气传导占主流,颅骨亦有这方面的功能,根据颅骨的结构,人们选取了250、500、1000、2000、4000Hz 五个倍频程频率对骨传导状况进行测试。

(三)为了规避测试较差耳时,因颅骨的传递产生伪听力,需对好耳实施声掩盖,听力学实践证明:越接近测试声频率的掩盖越有效。

国际通常的做法是从通过窄带滤波器的白噪声中获得相应的掩盖声。

白噪声的特点是:6000Hz以下能量分布基本均匀,6000Hz以上能量明显衰减。

(四)充分满足听力测试的声能量是:气导130dB(SPL)、骨导80dB(SPL),而强度的衰减和提升起码要有1dB、5dB两个阶。

(五)测试信号的显现,要有高质量的开关特性,不同时间间隔的通断控制,不同增量的幅度调制。

鉴于上述要求,目前的电测听仪构成框架如图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纯音振荡器产生气、骨导所需要的高精度正弦信号,频率误差﹤±3%,80年代以后的机器多采用CPU控制的,由运放、A/D转换器构成的数控振荡器。

幅度调制往往是通过相关电路对该部分电路的控制实现的。

由于光耦合开关无触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自身噪音,所以测试信号的引出均采用光耦合开关,满足临床要求的测试对光耦开关的要求是:不小于60dB的信号通断比,满足10ms<TKG<50ms的开关特性。

时间调制一般是通过相关电路对此开关的控制实现的。

功率放大器多采用OTL电路,其作用为最终的电声器件提供足够的电能量,保障气导130dB(SPL)、骨导80dB(SPL)的最大输出,且谐波失真分别<3%、5%。

衰减器作为仪器的末级,即要完成测试信号5dB、1dB阶的升降(目前大部分仪器该值可自定)又要匹配耳机、骨导器、音箱等负载。

传声放大器是语言测听及医患沟通等声信号的前级处理。

掩盖功能电路包括:白噪音振荡器、窄带滤波器、功放及衰减器,最终向患者提供以测试信号为中心频率,满足功率要求的白噪声、窄带噪声。

听力计是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比,就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心理学上的听力计通常都是指纯音听力计。

使用时,仪器主件自动提供由弱到强的各种频率刺激,自动变换频率,测听时被试戴上封闭隔音的耳机,当听到声音时,即按键,仪器可根据被试反应直接绘出可听度曲线。

在医学上经常使用听力计来检查听力和测量听力的损失,听力损失的程度是用低于正常阈限的分贝数来衡量的。

听力测定能评定一个人的听觉。

因此,它在听力保护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仪器。

第二章听力设备校准:听力学测试基础中文“校准,校对”,英文词是calibrate,其名词是calibration。

这个词并不是因为目前在理解这个词上有疑义或误解,其实该词的中文翻译应该是非常准确、规范、适合中国国情,主要是因为目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听力学已经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的国家,对听力设备的定期校准仍然还停留在可做可不做的阶段。

听力设备校准是听力学家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术,它集中体现了听力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本质和特点。

但是,在听力学教育中,听力设备校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校准,校对”的英文原释义是:(1)to adjust the output of an instrument to a known standard (根据规定的标准,调整仪器输出),(2)in audiometry,to adjust the intensity levels of an audiometer to correspond with ANSI standard levels for audiometric zero (在测听中,校正听力计的声强级以符合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听力零级标准)。

可以说听力设备校准的定义是根据公认的标准校准听力设备的输出。

这里涉及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公认的校准标准,二是校准的设备和相关程序。

这里先简述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校准的本义指使用公认的标准做为规范仪器设备的参照,一旦确认了标准的权威性和法定性,任何偏离此标准均视为误差,须立即检验和维修。

听力计标准是规范听力计技术特性和校准程序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听力设备校准标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 的标准,加拿大使用CSA标准,即加拿大标准协会的标准。

中国借鉴ISO和IEC 标准制订了GB标准体系。

随着全球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听力设备校准标准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国家标准委2003年确定了5年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的转化率要达到70%的工作目标。

这对我国听力学的发展将会有深刻的意义。

听力设备在中国是国家要求进行计量检查的器械。

涉及听力设备和校准的国家标准有20多项。

其中绝大部分是由ISO、IEC 标准转化而来的。

比如,GB/T 16402-1996声学插入式耳机纯音基准等效阈声压级,由ISO 389转化,GB/T 7341.1-1998 听力计: 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由IEC 642-2转化等。

在讨论听力设备校准标准时,不得不提到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的相关标准。

虽然,中国国家标准主要采用ISO和IEC,但是,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来自于美国的制造商,比如GSI的听力设备系列,Biologic 和Nicole的听性诱发电位测试仪器系列,Frye助听器测试仪等,均按ANSI标准生产和质检。

厂家提供的校准说明和步骤也是按ANSI标准制订的。

另外,研究ANSI标准,尤其是近期的变化,可以看到该标准与国际标准融合的趋势,值得我们借鉴。

正如,美国国家标准局在听力计的标准ANSI S3.6-1996引言中明确提到:“美国国家标准局正在尽一切努力使其标准与IEC和ISO确定的标准一致”。

听力设备标准的形成实际上是由听力技术发展的浓缩而成。

近年来,大量的相关标准不断产生。

而现有的标准则不断更新, 纳入新的技术。

比如美国国家标准局的ANSI S3.6-1996(听力计标准)在1969年首次制订,到了1989年,即20年之后才第一次改版。

而最近一次修改是在1996年1月,即现在的S3.6-1996版。

第二次与第一次修改仅隔7年,可见在听力学和听力设备领域里, 技术和知识的发展相当快速。

与此同时,国际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增加了许多内容。

包括对听力计的各种技术性能指标要求更加严格。

比如,听力计谐波失真的最大允值降到2.5%。

I型听力计的频率精确度由±3%降到±1%,II型降到±2%。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确认和颁布插入式耳机和声场测试的基准等效阈声压级。

插入式耳机的材料、物理结构、校准方法和耦合器的使用也得到规范。

听力学家长期以来因缺乏统一的声场测试校准标准而困扰,无统一测试信号、不规范的测听声场环境和方法,使声场测试得不到大规模开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声场测试的校准参数和方法已得到标准化,无疑这对听力学的实践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校准的设备和相关程序。

听力设备校准需要一系列相关设备,其中,声级计是必不可少的测量设备,学习听力学的学生必须正确使用声级计。

下面是一套临床校准常用的设备:•声级计(符合GB3785 I型声级计或符合IEC804 I型声级计)•滤波器(符合GB3241的1/3倍频程滤波器)•1英寸或½英寸电容传声器• 6 cc耦合器(NBS 9-A or IEC 318,符合GB7342的耦合器,或符合GB7614的仿真耳)• 2 cc耦合器(符合ANSI HA-1 or HA-2 or IEC 711)•压重500克•频谱分析仪•仿真耳(符合IEC60318,ANSI S3.7)•仿真乳突符合IEC R373,ANSI S3.2,GB/T 15951)•示波器•各种规格的接口和连接器•相关软件这些设备看起来较复杂,实际上,只要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使用,要相对简单锝多了。

从实用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较大的医院和听力中心都应具备做校准的基本条件。

根据使用的设备和方法不同,校准可分为二种:生物学校准,和声学校准。

(一)生物学校准(biologic calibration)生物学校准,又叫做真耳校准(real ear calibration)。

真耳校准法是相对仿真耳校准法和耦合器校准法提出的。

这种方法无需专门设备和仪器,比较简单。

顾名思义,生物学校准利用听力正常人听力阈的平均值,对听力计的声压级的准确性进行相对校准。

校准时,挑选至少十个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正常听力人。

这种方法适用于新进的设备或当听力计使用不同耳机时的校准。

它仅起到筛选的作用。

假如一台听力计某个参数与正常值有差异时,只表明该听力计可能有问题,但必须通过其他方法验正。

这种方法有缺点。

首先它是一种相对方法,没有相关的听力计校准标准规范其具体的测试步骤和可采用的误差参考值。

由于受试人群不同,多少会出现差异,可能影响校准听力计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使用简单,但花费时间较长。

尤其是选定至少十个以上,符合标准的有正常听力的人,需要一定时间。

(二)声学校准法(Acoustic calibration)声学校准法,又称耦合器校准法(coupler calibration),或者被称为仿真耳校准法(artificial ear calibr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