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随着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这两种模式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显而易见,从国情出发,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首先我要说“严进”是符合我国社会实情的。

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以公立高校的形式为主,“宽进”的形式就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教育体制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资源和分配比例相当有限,很显然,我们要提高教育水平,要提高国民教育的比率就必须采用严进的模式,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的利用到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

这是增加效率的体现,也是更负责任的体现!宽进的方式虽然表面上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多的个体身上必然导致整体的教育水平下降,因此严进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就好比经济中因为供求关系变化有时就是需要提升物价来调控稳定,严进在这里也是这个作用和期望!接着,所谓“宽出”并不是要高校毫无原则放松毕业制度,而是在这样一个要求人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条件下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标,考试成绩优异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反而能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更多知识多元化,技能精密化,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

这无疑成为高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对而言,“严出”的模式会使得教育人才相对较为单一化,更有甚者不能通过学校高难度的“严出”考试拿不到学历证明,浪费了四年的时间和青春可是没法弥补的。

简单的对比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宽出”才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正确方式。

当然,高等教育不一定都是在校期间的学历教育,还包括各门类各科目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进修,这样的教育机会更是难得,也许几百上千人的公司只给出个位数的名额,因为企业一定不会浪费机会和金钱在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员工身上,而得到这样宝贵机会的人一定会把握机遇步步为营的。

所以,这样的非学历教育更是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典范。

虽然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但仍能达成的共识就是好的教育模式的目标一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要对社会负责任。

这一点不可否认。

然而我要请对方辩友认清的一点是不管是严进的选拔模式还是宽出的人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都无疑是对社会最负责任最不可忽视的环节。

为了让我们的朋友们都可以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成长,就让我们一起呼吁: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吧!谢谢大家![ 一辩对垒]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

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

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

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

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

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

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

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

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

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GNP 的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

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

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

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比较帅气的对方辩友,比较激动,比较热情,但却给大家一个无法比较的问题。

对方今天大谈体制理念与推动器,却没有给大家一个具体的事例做依据,对方的逻辑是建构在何等的事实基础上么?请对方在接下来的攻辩中,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一个严肃的命题,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定义,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两种现存的模式,我们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共同前提之下来比较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明确了探讨的北京,再让我们探讨起真正的含义。

严进是入学时选拔保证生源质量,宽出通过水平测试即予以毕业。

严进宽出保证质量在质的基础上求量的教育模式,而比较标准就是看谁能更高效高质地培养人才。

为什么严进宽出更有利?第一,严进宽出更体系那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

看进口,世界人权第26 条,《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四条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应依据一些人平等开放,而这种在入口处依据成绩能力而保证生源质量的模式不正式严进么?再看出口,严出是校方单方推选毕业生,而宽出是把更多的合格者推向社会,予以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两相比较,严进宽出更体现高等教育的实质公平,更体现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

第二,严进宽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原则。

大学的目标是什么?不是义务教育。

而《高等教育法》告诉我们,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严进宽出以严进严把质量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利用大学的资源,更好地适应大学严格的教学管理。

两相比较,严进宽出更体现了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合理、更经济、更高效的原则。

第三,严进宽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原则。

大学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什么?是通过选才严格、育才高效来体现。

对方的宽进能严把质量关么?不能,正如低标号的水泥,无法建筑高质量的武汉防洪大堤一样。

对方如何在宽进当中去符合大学教育的严格要求呢?再看今天,北大与清华,贵校与我校,是对方的宽进严出么?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牛顿、剑桥是对方的宽进严出么?都不是。

可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综上,我方认为,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 一对一攻辩]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正方二辩:有请对方三辩。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潮流,中国是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反方三辩:当然是顺应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良种,一种是严进宽出,一种是宽进严出。

今天我们就是在比较大众化模式之下这两个办学模式哪个更有利地体现培养人才、教育成才?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正方二辩:对方说的非常好,您告诉我要顺应这个潮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要顺应?反方三辩:因为这个潮流是大势所趋,对方辩友跟我说,但是我倒不明白,大众化它肯定就是宽进严出吗?那么严进宽出是什么,难道是精英化吗?你把大众化与精英化对立起来,可是马丁路德告诉我们说:“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

”对方辩友,这两者是不能对立的。

正方二辩:这恰恰说明了在大众化时代,宽进严出依然可以进行精英化的培养教育。

请教您,相比而言,宽进和严进谁的毛入学率更高?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毛入学率指的是什么,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吗?我们说要把握质量关,任何入学都要有个标准,《世界人权宣言》26 条告诉我们说,要依据成绩。

高等教育对大家平等开放,成绩把握质量,这就是严进。

正方二辩:《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560 分,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想请对方的三辩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这个话题。

请您举例说明我国哪一类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正方二辩:宽进严出的大学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让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现在的网络大学,现在的开放大学,现在的自考大学,现在的民办大学不都是宽进严出吗?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承认的民办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那么请问您大学的质量是不是大学的根本?正方二辩:大学的质量当然是大学的根本。

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民办大学更有利于保证质量,还是今天北大,人大这些严进宽出的大学更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呢?正方二辩:恐怕对方辩友对大学存在一种等级观,北大人大是大学,难道民办大学就不是大学了吗?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像孔子那样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可逾。

反方二辩: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来客观地比较二者,请问究竟哪一所民办大学培养的人才比政法更强呢?正方二辩:这不一定,人才有很多层次,政法大学从来不敢说培养的人才就一定比一个民办大学要好。

我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一位教授,他就是自考毕业的,而且很受欢迎。

反方二辩:那么我们今天说两者模式应该并存,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要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的普高呢?正方二辩:我方从来没有说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而是要整个高等教育都走宽进严出。

正方三辩选反方二辩正方三辩: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选择对方二辩。

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提倡宽出,那这种对人才的低要求,如果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呢?反方二辩:首先对方把宽出定义成是低要求。

我们在一辩的立论中已经指出,宽出是指达到水平测试,合格即予毕业,由社会来选拔人才,社会来大浪淘沙。

我们看到今天我方和对方的学校,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政法大学50 年来大约培养了10 余万的政法干部,被称为是政法干部的摇篮,您认为政法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吗?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认为宽出也可以符合标准,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学化学的,他的化学不好,但是画画很好,可不可以毕业呢?反方二辩:如果一个学化学的成绩不能达到优,但是他的化学成绩达到了一个及格,您难道认为他不能够毕业吗?他达到及格符合社会对他的基本要求,他还能够画画,画画能够陶冶情操,甚至女朋友还喜欢,这有什么不好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一个学化学的不但化学学的要好,而且还可以画画,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宽要求?反方二辩:化学几个了,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低要求?如果我们连专业成绩都不及格,那这是宽,这样的宽是什么定义呢?我方已经说,宽是有条件,它不是无限度的宽,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及格就能够出去,我们这个宽是只要符合水平测量,他合格了就能毕业,而对方今天说的严是什么呢?严是这个要求非常的高,今天我的化学成绩……正方三辩:还请问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为什么没人说宽师出高徒呢?(时间到)反方三辩选正方三辩反方三辩:我想选择对方的三辩,请问您的宽进对于考生有没有具体要求,请告诉我们有,或者没有?正方三辩:宽进当然对考生有具体要求了,这就好比说,我的择偶标准很宽,但也并不表明我饥不择食,不分男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