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资本论二卷,44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在劳动对资本的 形式上的从属阶段,而以分工为特征的手工 工厂和机器大工业则是在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从属阶段才出现的。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并不因为工人是为资本家劳 动而不是为自己劳动就发生变化。制靴或纺纱的特 定方式和方法起初也不会因资本家的插手就发生变 化。起初,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什么样的劳动力就 得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在还没有资本家 的时期是怎样的,资本家就的采用怎样的劳动。由 劳动从属人服务的条件而获得新的规定。在简单协 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中,上述变化只涉 及可以共同使用的共同的劳动条件,如厂房等等。 在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机械工厂里,这种变化发展 到劳动工具本身。”
,它才具பைடு நூலகம்阶级意识。
(三)马 克思对阶 级斗争学 说的新贡 献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 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 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马克思
1. 把阶级斗争学说完全置于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础 之上;
——《资本论》第1卷
(三)上 层建筑必 须适合经 济发展的 规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 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 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 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志。 ”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 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 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既然数 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 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不 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 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 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 ,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 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
2.大卫李嘉图:进一步揭示了三大阶级在经济利益 上的对立
2.大卫李嘉图:进一步揭示了三大阶级在经济利益 上的对立
“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 如内在链子所表明的那样——这样以来,在政治经 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被抓住了,并 且被揭示出来了”。 ——马克思
3.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
(二)马 克思的阶 级概念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 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 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
1.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特定经济结构 中人群的共同体;
2.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阶级诞生于生产资料 和生产者之间的分离;
3. 阶级的本质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 团或人群共同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四)劳 动群众是 推动历史 发展的决 定力量
1. 人是历史的主体。 2. 社会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
。 3.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马克 思之前的 阶级概念 :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种有阶级存在 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 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 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 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 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2. 生产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的 特定的生产过程。
3. 生产关系: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的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 关系。
“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 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 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 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 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 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基 佐、米涅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 已表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
──恩格斯
3.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 1) 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第一次引进了阶级斗争的概 念; 2) 财产关系、物质利益时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根本原 因; 3) 重视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 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要内容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生 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4. 劳动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社 会存在的 核心是物 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1. 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为 社会的基础。
2.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方向和大 小,归根到底受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 定。
4. 人口规律依赖于生产方式。
(二)生 产力、生 产关系和 生产方式
1. 生产力:由人的体力和智力构成的人 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特定经济结构中人群的共同体 ;
2.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阶级诞生于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之间的 分离;
3. 阶级的本质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 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4. 社会阶级只有当它具有自我意识时才真正存在; 5. 一个阶级只有当它发现它要对其他阶级进行斗争的时候
——马克思
1. 亚当斯密:以收入划分阶级
“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 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 民的收入,即以地租为生、以资本为生和以利润 为生这三种人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 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