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股骨折的愈合过程和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简述股骨折的愈合过程和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

筋伤: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

简述股骨折的愈合过程和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即“早攻,中和,末补”,一般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和骨痂改造期三个阶段。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第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6.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骨折的临床症状:一般: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特殊: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移位方式: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基本分类方法:根据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根据损伤程度: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根据形态: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根据整复后稳定程度: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新鲜骨折、陈旧骨折;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外伤骨折、病理骨折。

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功能复位的标准:对线: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成角移位应尽量靠近功能位。

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长度:儿童下肢骨折<2cm,若无骨骺损伤可自行矫正,成人不超过1cm。

痊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情况、药物),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病。

骨折并发症:早期:外伤性休克、感染,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血管、周围组织、脊髓损伤)、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

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

治则: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三期用药原则:早攻,中和,末补。

早期下消、还有按部位辩证用药法和主方加部位引经药常用接骨药:内治法:仓猝受伤者多用散剂或丸剂,如夺命丹、玉真散等,如受伤而气闭昏厥者,急用芳香开窍之品,如苏合香丸、夺命丹。

治疗严重内伤或外伤出现全身症状者,以及某些损伤初期,服汤剂货汤丸剂兼用。

宿伤而兼风寒湿者,过选用药酒,如虎骨木瓜酒、损伤药酒等。

外治法:敷贴药:药膏(消瘀止痛膏),膏药(狗皮膏),药散(云南白药);搽擦药(正骨水)熏洗湿敷药(舒筋活血洗方),热熨药(正骨熨药)。

肢体测量方法。

上肢长度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之)。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侧间隙。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间隙至内踝。

肢体周径: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如下肢常在髌上10一15厘米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最粗处测定小腿周径等。

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脱位的临床症状:一般(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特有(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X线检查:骨端关节脱离正常位置。

分类:按病因(外伤性脱位、病理性、习惯性、先天性),按方向(前、后、上、下、中心性),按时间(新鲜、陈旧性),程度(完全、不完全、单纯性、复杂性)按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闭合性)。

并发症:早期: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晚期: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夹板和石膏固定后注意?1.适当抬高患肢2.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3.经常调整夹板的松紧。

4.定期拍X线片5.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6.注意局部皮肤有无压疮及感染、皮肤过敏等。

肩关节脱位的分型:根据脱位的时间和次数(新鲜性、陈旧性、习惯性)根据脱位后肱骨头所在的部位(前、后)前脱位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

诊断:.肩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息肩失去圆形膨隆外形,肩峰显著突出,肩峰下部空虚,形成平坦成角的“方肩”畸形,在喙突下、腋窝内或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盂下脱位时患肢较健侧长。

搭肩试验阳性(患肢手掌搭于对侧肩峰时,患侧肘关节的内侧不能贴紧胸壁,若勉强将肘贴及胸壁,则患侧的手不能搭在健侧肩部)。

X线检查可确定诊断并证实有无骨折。

若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者,局部肿胀明显,可有瘀斑及骨擦音,患者常用健手扶托患肢前臂。

此外还要注意患肢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的表现。

处理:1.手法复位——新鲜性肩关节脱位确诊后,应及时治疗,24小时以内采用手法整复一般不需麻醉。

复位方法很多,兹将;几种应用较广的手法介绍千下。

(1)坐位拔伸复位法:患者低坐,先用热敷或舒筋药水挫擦患部以解除肌肉的紧张,助手从健侧抱住患者身体,即一手穿过患肩腋下,一手伸过病人胸前,压住患者健肩,术者握住患肢与助手相对牵引拔伸,待肱骨头拔出后,在维持牵引的同时用膝顶住肱骨头向上抬,抬到骱内有响声,表明肱骨头已滑人关节囊坐位拔伸复发法(2)卧位足蹬复位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双手紧握患肢腕部,同时用足跟抵住患侧腋窝,术者的手与足作相反方向用力,即用手拉,用脚蹬,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

如仍未复位,可能为肱二头肌长头所阻,可将患臂稍外展拔伸,并稍微摇晃之,以使肱骨头滑过其肌腱,当听到滑动响声时,即表示复位。

该法比较可靠,简单易行,为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

卧位足蹬复位法(3)布带牵引腹位法:一助手用一宽大布带绕过胸背向对侧牵引,另一助手用宽布带绕过腋窝向外上方牵引,术者握患侧手腕向下牵引,三人协同逐步用力,即可复位。

复位后的表现(1)肩部丰满圆隆,方肩畸形消失,双肩对称。

(2)患肢手掌搭于对侧肩峰,肘部内侧能紧贴胸壁。

(3)腋窝、锁骨下或喙突下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

(4)肩关节能作被动活动(5)X线摄片显示肩关节复位。

3.固定方法——新鲜肩关节脱位的治疗复位较易,但维持复位较难,所以复位后必须予以妥善固定,以防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

一般可用胸壁绷带胶布固定或肩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时间2—3周。

4.练功活动与药物治疗——固定期间练习手腕和手指活动;外固定解除后。

应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锻炼.布带牵引复位法。

并配合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以防肩关节软组织粘连与挛缩,促使伤肢的功能逐渐复原。

并配合药物治疗。

并发症:肩袖损伤、肱骨大结节骨折、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血管、神经损伤、肱骨外科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分型:1.按骨折部位分型:分为为3种:①头下部:骨折线行经股骨头下。

②颈中间部:骨折线较低,基本上全部行经股骨颈部。

③颈基底部:即股骨颈基底部近大粗隆的骨折,其中以中间部最多见。

临床上又因骨折线位于髋关节囊内、外,而将头下部大部分颈中间部骨折称为囊内骨折,将远侧小部分颈中间部、颈基底部骨折称为囊外骨折。

一般股骨颈的骨折线越高,越易破坏颈部的血液供应,因而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就越高。

2.按骨折线走行方向分型:主要反映骨折线的倾斜度,以判断骨折部承受的剪式应力的大小。

远端骨折线的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直线所成的夹角被称为Linton’s角。

由此将股骨颈骨折分为:①外展型:Linton’s角小于30。

,骨折局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较少,故愈合率相对较高。

②内收型:Linton’s角大于50。

,此类骨折很少嵌插,移位较多,骨折远端多内收上移,血运破坏较大,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

③中间型:Linton’s角大于30~且小于50~者称为中间型。

必须注意的是,股骨颈骨折虽可分为外展型、内收型,但若外展型骨折不予有效的固定或制动也可转变为移位严重的骨折而影响骨折的治疗和预后。

3.按骨折错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法):分为四型:工型为不完全骨折;Ⅱ型为完全骨折而无错位;Ⅲ型为完全骨折,部分错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段轻度外旋及上移;Ⅳ型为完全错位,股骨颈段明显外旋及上移。

诊断特点:有明确的外伤史,除部分嵌插骨折,一般伤后即不能站立行走,髋关节活动障碍,下肢呈内收、外旋、缩短畸形,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大粗隆上移,叩击大粗隆及叩击足底均引起骨折处疼痛,X线检查能协助诊断,并了解骨折类型。

股骨颈骨折,应用解剖学意义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所形成的角度)通常为110°-140°之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儿童平均为151°,而成人男性为132°,女性127°。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前倾角(股骨颈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正常在12°-15°之间。

治疗股骨颈骨折时,必须注意保持正常的颈干角和前倾角,否则会影响髋关节的功能,遗留髋关节畸形。

股骨头股骨颈的血运差,因此在治疗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两个主要问题。

肱骨干典型移位特点: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近端向前向内,远端向上向外。

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近端向外向前,远端向上。

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

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

股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特点:上1/3近端屈曲外展外旋,远段向后向上向内。

中1/3除有重叠畸形外,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近段外展屈曲,远端向内上方;无重叠畸形的骨折向外成角。

下1/3远端向后。

肋骨骨折并发症:疼痛、肺部感染、血气胸处理:疼痛:用0.5%盐酸利多卡因50ml注射于骨折部位或行肋间神经封闭;肺部感染:扶按伤处,鼓励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深呼吸。

用庆大霉素加a-糜蛋白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已发生肺部感染者,应及时做痰细菌培养加药敏,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血气胸:吸氧、穿刺抽气或抽液,以及胸腔壁式引流。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要点伸直型、屈曲型。

无移位的骨折不需要整复,仅用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位的骨折必须整复。

(1)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

整复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段完整的伸直型骨折时,一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脂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曲,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端尺偏掌曲,即可达到解剖对位;整复骨折线进入关节或骨折块粉碎的伸直型骨折时,则在助手和术者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后,术者双手拇指在背侧按压骨折远端,双手余指置于近端的掌侧端提近端向背侧,以矫正掌背侧移位,同时时腕掌曲、尺偏,以纠正侧方移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