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CTA诊疗培训课件
颅内动脉瘤CTA诊疗培训课件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5 —CTA诊疗
15
辅助检查
➢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3D-DSA能更加详细的描述动脉瘤形态及毗邻血管
的关系。首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周后复查(14%的患者存在动脉 瘤)。
➢ CTA:由于容积效应可能导致动脉瘤颈扩大。可能由分辨率等引起结论误差。对显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7 —CTA诊疗
17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
➢ 容积再现(VR):全体素成像,应用于血管成像时,不仅能够显示血管走行的全貌
和空间分布,而且对细小血管的显示比较清晰和丰富,但VR对密度较淡的小血管, 对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血管显示仍然存在不足。
➢ 最大密度投影(MIP):部分体素的成像,对于高密度造影剂的显示比较清晰,能
>25mm 10~25mm 5 ~10mm 3 ~ 5mm <3mm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3 —CTA诊疗
13
临床特征
➢ 颅内动脉瘤并非少见
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发生率为2%~5%,女性略高于男性(1.34:1),最常见于 中老年人(40~60岁),青少年较少。
在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颅内动—脉1瘤4 —CTA诊疗
14
临床表现
➢ 小的未破裂动脉瘤通常不导致任何症状。 ➢ 动脉瘤增大时对脑组织或临近的神经产生足够大的压力,可发生视野障
碍、上臂或腿部麻木、无力、记忆障碍、言语障碍或癫痫发作。
➢ 一旦发生破裂,通常突发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是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
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短暂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渐加 深,严重时可脑疝而丧命。
蚀脑动脉壁形成。
➢ 4.外伤性动脉瘤 占0.5%左右,又称假性动脉瘤,颅脑损伤、手术创伤、由于异物、机械、
骨片等伤及动脉壁或者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动脉瘤。
3/11/2021
颅内动—脉5瘤—CTA诊疗
5
分类
➢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可依据病因学、形态学、病理学等进行分类。
病因学分类: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感染性、外伤性…… 病理学分类:真性、假性、夹层 形态学分类:囊状、梭形、圆柱状、舟状、蜿蜒状动脉瘤 按大小分类:巨大动脉瘤、大动脉瘤、中动脉瘤、小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
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1 —CTA诊疗
称性扩张,病变段血管呈蜿蜒状膨大。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2 —CTA诊疗
12
分类
➢ 按动脉瘤大小分类:
巨大动脉瘤 大动脉瘤 中动脉瘤 小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
Willis环
70%
颈内动脉虹吸部 20%
其余部位
10%
➢ Willis环动脉瘤:
环前半部
95%
环后半部
5%。
3/11/2021
颅内动—脉3瘤—CTA诊疗
3
好发部位
前交通动脉
30%
后交通动脉
25%
大脑中动脉
20%
颈内动脉分叉部 7.5%
基底动脉顶端
7%
胼周动脉
4%
小脑后下动脉
3%
其他
3.5%
3/11/2021
引言
人们常说的颅内“不定时炸弹”指的是什么?
颅内动脉瘤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CTA诊疗
1
定义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
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结构薄弱 和血流冲击而成。
3/11/2021
颅内动—脉2瘤—CTA诊疗
2
好发部位
➢ 好发于颅底动脉分叉处。
➢ 按部位划分:
够清楚地显示造影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界限,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血管显示比较清晰, 是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
➢ 多平面重组(MPR):MPR往往和MIP结合使用,可以发现更小的动脉瘤,并能
颅内动—脉4瘤—CTA诊疗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先天性动脉瘤 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分叉处,
此处与动脉中层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 2.后天性动脉瘤 占10%~18%,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破坏动脉内弹力板,动脉壁逐渐膨
出形成囊内动脉瘤。
➢ 3.感染性动脉瘤 占0.5%~2.0%,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体内感染灶脱落的栓子侵
➢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一但破裂,10%-15%不及就医直接猝死 首次出血病死率35% 再次出血病死率60%-80% 24h内再出血发生率4%-13.6%
➢ 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3/11/2021
示3mm以下动脉瘤不可靠。
➢ MRA:操作时间长,不适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6 —CTA诊疗
16
CTA检查方法
➢ 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机,采用连续容积扫描模式。扫描主
要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mA,扫描层厚0.625mm,扫描层间隔 0.625mm,螺距0.516:1,机架旋转速度为0.4 s/转。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中部至 颅顶。扫描方案为: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5 ml/s的流率经肘正中静脉分别注入优维 显370造影剂20 ml及60~80 ml,于C3~4椎体水平选择一横断面作为预监测扫描, 利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测量不同患者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峰值时间测定。根 据计算时间设定增强扫描序列,扫描后将所得原始图像传送至AW4.4图像工作站进行 处理。
3/11/2021
颅内动—脉6瘤—CTA诊疗
6
分类
➢ 形态学分类(最常用):
囊状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圆柱状动脉瘤 舟状动脉瘤 蜿蜒状动脉瘤
3/11/2021
颅内动—脉7瘤—CTA诊疗
7
分类
➢ 囊状动脉瘤 最常见,病变血管段或分叉
部管壁呈球囊状扩张。
3/11/2021
颅内动—脉8瘤—CTA诊疗
8
分类
➢ 梭形动脉瘤 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
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 直径,呈梭形状。
3/11/2021
颅内动—脉9瘤—CTA诊疗
9
分类
➢ 圆柱状动脉瘤 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
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
3/11/2021
颅内动—脉1瘤0 —CTA诊疗
10
分类
➢ 舟状动脉瘤 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