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ppt课件
烟 雾 病
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比较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A目前仍然是金 标准。但是DSA具有创伤性,文献报道约有1%的 并发症;此外DSA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费用较 昂贵,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显示全脑 血管需多次造影;DSA检查有加重血管痉挛的可 能。DSA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介入治疗,这 也是目前CT血管造影尚不能完全取代DSA的主要 原因;DSA显示细小血管及微小病变的能力也较 CTA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CT/MR室 贺国庆
CT血管造影(CTA)是依赖于螺旋CT,尤 其是快速多层螺旋CT,能够轻松实现的薄层、快速、 大范围扫描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 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 影 ( MIP)、 多 平 面 重 组 ( MPR)、 曲 面 重 建 (CPR )、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在脑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和动脉炎的检查应用价值较高。
2.检查方法:
使用16排及其以上的多层螺旋CT(MSCT)机, 患者取仰卧位,先作常规头颅平扫;再作增强扫描, 扫描方向自下向上,使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快速 团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 ~ 370mg碘/ml), 流速:3.0-4.0ml/sec,剂量:1.5ml/kg体重,平 均延时23秒左右,疑有血管痉挛的患者或疑有心功 能不佳的老年患者行智能跟踪触发扫ch0.562-1.75:1, 。扫 描完成后将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层厚0.625mm), 然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4.CTA表现
正 常 及 解 剖 变 异
颈 内 A 动 脉 瘤
大脑中A动脉瘤
后 交 通 A 动 脉 瘤
前 交 通A 动 脉 瘤
大脑前A与中A交接处动脉瘤
多发性动脉瘤
SUCCESS
THANK YOU
2019/4/30
动静脉畸形
外伤性
6. CTA与MRA比较
MRA是新兴的检查手段,其成像方法较多, 甚至不需使用对比剂,其应用前景广阔。MRA最 大的优势在于可不使用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因 而成为对碘过敏患者的最佳选择,其次,可消除 颅骨的干扰及遮盖,尤其适用于显示颈内动脉动 脉瘤。但MRA受血流速度、设备磁场强度、成像 时间长度的影响,使假阳性明显增多,增强MRA亦 不能克服成像时间长的缺点。
使用16排及其以上的多层螺旋CT(MSCT)机 患者取仰卧位,先作常规平扫;再作增强扫描, 扫描方向自上向下,使用高压注射器自右肘静脉快 速团注高浓度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370mg碘/ml), 流速:3.5-4.0ml/sec,剂量:1.5ml/kg体重
延迟时间:20-25秒 扫描参数:层厚1.25-5mm,重建层厚0.625 间隔1.25-2.5mm,重建间隔0.625mm,Pitch0.562- 1.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380mA
3.图像后处理技术
主 要 包 括 容 积 再 现 ( V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往应用比较多 的表面遮盖显示(SSD)由于对血管细节容易丢 失,已经被全体素成像的VR所代替。MIP虽然也 是部分体素的成像,但是对于高密度造影剂的显 示比较清晰,能够清楚地显示造影血管和周围组 织的界限,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血管显示比较清晰, 是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MPR往 往和MIP结合使用。
颅内动脉瘤在尸检和血管造影的统计检出率约 1%~7%,往往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由 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精确定 位对外科或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意义。
1.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血 流动力学、后天获得等方面有关。血流动力 学中异常的切应力可能是诱发动脉瘤的重要 因素,也是动脉瘤经常发生在血管分叉处的 原因。在后天的因素中,高血压可能也是由 于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并且对血管壁产生损 伤而诱发动脉瘤的形成。由于动脉瘤的壁容 易发生破裂,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自发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有时瘤内也会产 生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脑组织梗死。
CTA的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便、耗时短;创伤 小,不会增加出血及血管痉挛的风险,可以作为危 重病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同时显示颅底骨质结 构、瘤内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或脑内 血肿、脑积水等颅内并发症,指导临床医生模拟手 术入路。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两者的 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在90%以上。目前普遍 认为CTA后处理技术基本能够替代DSA的诊断功能, 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筛选手段。
图像后处理:GE AW4.3工作站。 重建方法:VR、MPR、CPR、MIP。
CT表现
主动脉夹层:
DeBaKey分型:Ⅰ型(升、降),Ⅱ型
(升),Ⅲ型(降); Stanford分类法:A型(升,Ⅰ型及Ⅱ 型),
B型(降)
“真假腔”辨别、大小、强化程度;
主要动脉受累情况;
入口:破口情况,与锁骨下动脉 距
VR目前广泛应用在CT三维成像中,由于是全 体素成像,应用于血管成像时,不仅能够显示血 管走行的全貌和空间分布,而且对细小血管的显 示比SSD清晰和丰富,但VR对密度较淡的小血管 瘤,对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血管显示仍然存在不 足。对于颅内动脉瘤VR可以很好地显示空间定位 和走行方向,MIP结合MPR则可以发现更小的动脉 瘤,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瘤体、瘤颈大小,为外 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制订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以其快速便捷无创 的特点加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拓展了CT检查的 适用范围,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 诊断准确率,使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外科手 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方法。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CT/MR室 贺国庆
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