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 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 生。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 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 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 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 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 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标 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
志 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 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内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
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答:
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最后 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 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 分) 答:
解析: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第 二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三、四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 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 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对接相关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 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感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
(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
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
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
关切
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边练边悟 3] (2020·桐乡市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 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
岳》(杜甫)
[边练边悟 2] (2020·温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6 分) 竹 李 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 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 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 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常用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 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 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 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 伤与幽怨。③先扬后抑
【注】 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 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
解析: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 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 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
四、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涵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 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眉锁”“翠
标 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

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

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
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 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 合
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 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涵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 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
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 内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 容 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 情 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 感 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
迹”“古人名”等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 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 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 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 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 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 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 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 情
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诗歌垫基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 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 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 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 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 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 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 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对接相关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边练边悟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 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 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答案: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 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

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

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

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容 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
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
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
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
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
情 慨。
(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
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辛弃疾)
[边练边悟 1] (2020·浙江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6 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内涵 标志
题材特征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 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 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 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