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语文突破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新高考语文突破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专题突破练28散文阅读(结构类题)(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6分)大明湖畔稼轩祠泉琴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

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

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

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

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

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

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抑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

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

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

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

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

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

这是一道障景。

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

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

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

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

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

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

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

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

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

好在自己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

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

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看罢明湖美景,原路返回。

经过第二进院落的时候,才发现刚才急忙忙去拜谒辛公,竟然没注意到此处有个西跨院。

西跨院有一间大厅堂,名为“停云堂”。

堂内挂了一些名人书法,皆是金钩银划、美不胜收的辛词精品。

恰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内参观,只见他们冲着某幅字画朗吟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曲《水龙吟》是辛公血和泪的心声。

他登临高处,不是为了游赏美景,而是为了叩问苍天,发出心底的声声怒吼。

可是,就算辛公把栏杆拍遍,拍得手心冒汗,也无人懂得他那忧国忧民之情思啊!我肃立着沉浸在辛词的恢宏意境里和辛公的思想碰撞,进而交织,让蒙尘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荡涤。

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

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

那是历史的尘烟吗?真希望有那么一匹悍马,自遥远的古代穿越到这人间盛境,背上驮载着持剑的辛公,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响彻寰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到李清照及其纪念祠,是因为她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这样写也表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B.“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从对枝繁叶茂的古槐的描写,可以看出稼轩祠自然环境的清幽。

C.稼轩祠有三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第三进院落是辛公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挂着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D.“我端正了下帽子”“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我肃立着……”,表现“我”对辛公的无比崇敬之情。

项,“挂着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是第一进院落的布置。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与末段的写景相映成趣,“绿树”与“红花”实写,意境优美;“夕阳”与“云纱”虚写,感慨万分。

B.返回途中,补写第二进院落的“停云堂”,堂内一对年轻人朗吟《水龙吟》,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

C.本文行文层次清晰,记叙有略有详,对李清照一笔带过,略写第一进院落,详写第三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

D.作为记游类散文,文章以游览稼轩祠的行踪为序展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项,“‘夕阳’与‘云纱’虚写”错,“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

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也是实写。

3?请结合文本分析。

(4分),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②有力地凸显了辛弃疾忠君爱民却郁郁不得志的形象,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③两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这样写既表现了辛词千载之下巨大的影响力,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敬仰与叹息。

: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辛弃疾形象:凸显了辛弃疾忠君爱民却郁郁不得志的形象。

主旨上:既表现了辛词千载之下巨大的影响力,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敬仰与叹息。

4.这篇散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6分),且对展柜里陈列的各种版本的辛词极为珍视,用手机拍照,回去赏读。

②对稼轩祠心存向往和崇敬。

特意前去拜访,被东西厢房阵阵墨香吸引;端正了帽子,才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

③对辛弃疾人格精神充满敬佩与景仰。

辛弃疾一生忠心为国,胸怀大志,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终铸就传奇,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④对辛弃疾人生遭遇的同情与嗟叹。

作为骁勇善战的大英雄,虽胸怀天下,却不为世所用,落魄失意,最终郁郁而终,作者对此充满同情与不平。

,重在对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此题可从分析对辛弃疾词的态度、对辛弃疾人生遭遇和人格精神的态度入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16分)山路马帮简云斌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

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风物。

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

这样的感觉自然不太舒服。

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

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

每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

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

主人不说话,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

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

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

据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左右,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

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

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

而南方这些马,生来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一直到衰疲、老死。

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

人们常把干沉重的体力活叫着“当牛做马”。

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

牛一般不会累死,如果它实在不能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牛。

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从未有“懒马”之说。

它是宁愿累死,也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

面对这些朴素的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不脱鞭子和故乡。

”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山深处时,一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

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得过那么深的沟壑?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了一些马帮驮运材料。

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

这个故事令人伤心。

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

虽然,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

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自在。

树林漏出的夕晖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

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

有些马儿身上的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的。

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橘红灯光的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

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一条条山路,也隐进了夜色之中。

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些矮种马“矮小、结实”“驮着沉重的货物”“悄然地走着”,强烈的反差更突出马的任劳任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