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 例三: • 2008年湖南卷第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 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 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山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分)(文本:朱光潜《谈静》) • 参考答案: • 感受 静趣 裨益 • [命题分析] • 此题是“行文思路”题考查的变式,题干中已经 将文本结构做了切分,要求考生就所切分的“版 块”进行行文思路上的高度概括。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 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 • 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 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 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然后追寻行文 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 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 • • •
【规范答题】 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 说。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 乾) •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 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 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 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 •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 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 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 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 例五: • 2007年四川卷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文本:赵丽宏 《焰火的变奏》) • 参考答案: •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 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 [命题分析] • 此题审题重点是“怎样”二字,实际上是考查文 本“行文思路”的切分标准是什么。文章前四段 重点描写今日焰火之美,文章后半部分追忆过去 战争年代里恐怕的炮火,以与前文形成对比。此 题的答案过于单一僵化
•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 的变换。 •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 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 式。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 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 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 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 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 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 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 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 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 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 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 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 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 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 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 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 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 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 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 第三件东西吗?
•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 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 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 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 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 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 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 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 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 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 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 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 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 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 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 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 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 参考答案: •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 [命题分析] •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 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 引出瓷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 文本的第3、4、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 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 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 3.议论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很少考到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 • 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 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4.说明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极少考查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的特点在于科学严谨,层次分明。 • 可以从“时间”或“空间”转换的说明顺序的角 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说明对象的“事理结构”或“逻辑顺序” 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 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 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 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 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 删节)
•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 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 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 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 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 这样说的理由 •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 文思路。
• 雾 季羡林 •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 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 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 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 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 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 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 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 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 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 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 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 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 例四: •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 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 参考答案: • 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 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 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 [命题分析] •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 时间的感受、“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 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 把握思路的流程: • 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 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 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 联系,并作简要评析。即: • 1、概括段落的核心意思;2、寻找段落间的逻辑联系; 3、理出文思推进的路径。 • 赏析题表达模式: • 1、写出行文思路的特点;2、引用原文关键词句分析上 述特点;3、评论行文思路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关键词: • 1、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 2、文章先写……然后……接着……最后…… • 3、表现了 、突出了 、增强了……
• 例一: • 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 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分)(文本:英 国作家凯•杰罗姆《想像》) • 参考答案: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