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猜猜头发有几根?课题:猜猜头发有几根?课型: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1.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得头发的数量。

2.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数据的取舍,并会较准确地估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团队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概括、推理等能力。

教学难点:测量头皮面积、数出1平方厘米头发根数。

学具准备:直尺或三角尺教学内容:一、故事引入:因为阿凡提实在太聪明了,把皇帝的风头都给抢光了,皇帝就刁难他:“爱卿呀,天上的星星有几颗啊?”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分明是坑人嘛。

大家都为阿凡提捏了把汗,没想到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我的陛下,天上的星星跟您的头发一样多。

您的头发有多少根,天上的星星就有多少颗。

好一个巧妙的回答!皇帝哑口无言,也只有哑巴吃黄莲,有口说不出了。

难道真的是要把皇帝的头发扯下来一根一根数吗?这个问题大家能帮助皇帝解决吗?二、教学新课:1.出示课题——头发有几根?2.首先,同学们先来猜一猜,你的头发大概有几根,看谁猜得最准确?板书:1万、5万、10万、50万、100万、1000万、1亿……,3.头发到底有几根,你觉得一根一根的数科学吗?我想你就是有三头六臂、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一天到晚不停的数,肯定会累得筋疲力尽,那么大家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大胆地想:生1:全剪下来数数毛孔就知道了,一根头发对应一个毛孔呀。

生2:发明一种像银行点钞机一样的机器,过一遍就数出来了!4.师:这些好想都是想像中的,有没有更切合实际的方法?生3:先把头发平均分成2份,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二等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二等份,依次类推,我们一共等分了8次,最后的一束头发大约有几根,我们就用这个数字□×2×2×2×2×2×2×2×2,就可以算出头发的根数了。

生4:先数出300根头发有多少面积(平方厘米),再测出有多少面积(平方厘米),就可以算出有几根头发了。

算法是:假设300根头发有2平方厘米,共有400平方厘米,则有头发400÷2×300=60000(根)生5:先数出1平方厘米有多少根头发,然后再测出发区有多少面积(平方厘米),就可以算出有几根头发了。

1平方厘米的根数×头皮面积=头发总根数5.师:以上哪种方法最合适?请根据这种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完成阿凡提的问题。

谁来先给自己组里分分工:(四人小组)(1)选一人(女生)作为被数的对象,这个人要有耐力(坐如钟),不能动;(2)另外两人选好头发:要选疏密恰当的位置,合作量好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的头发,捏成一束,并仔细的数出来;(3)再测量头皮面积,那怎么测量呢?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只要把头皮分割成几块近似的长方形,再计算出总面积。

(约600平方厘米)(4)第四人作好记录,最后一起把他算出来。

下面先由四人小组长分工,比比哪一组测量得最仔细、计算方法最适当准确。

(动作快的组再换一位同学进行测量)6.学生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7.学生汇报——评出最优组三、讲解头发的秘密(出示):1.一个人的头发从儿童到成年人是逐渐增多的:30000-120000根。

2.正常人(成人)的头发大约十万根左右,头皮面积大约为7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约有150根头发。

3.每根头发的寿命长短不一,平均每根头发的生命期限大约是3年,正常人每日大约会掉下20-100根头发,如果较长时期内每日头发脱落的数量都超过100根以上,则说明有异常脱发现象,则应向医生求诊,找出大量脱发原因。

4.头发的生长速度是每天约0.4毫米,平均每月大约长1.2厘米,一年大约是10-15厘米。

6-7月份生长最快。

头发生长要吸收大量营养,有“痴人长发”一说,所以不要把头发养得太长了,否则你的脑营养会让头发吸完的。

5.发根在头皮以下深度:4毫米。

6.一根纤细的头发直径:45微米。

7.正常情况下:一根干燥的头发能被拉长30%,一根湿发能被延伸50%。

8.一根头发单独能承受的平均重量为100克。

9.一头头发可吊起两头大象:一个人的头发能承受12吨的重量,相当于两头大象的重量。

当然,要用活人吊起大象的话,必须考虑头皮可以承受的限度。

10.不同人种的头发强韧度不同,亚洲人的最强韧,1根头发可吊起140克物品,欧洲人以111克次之,非洲人头发最脆弱,只能吊起70克。

四、教师师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1、你能估计出我校有多少名同学吗?(每班50人,32个班,共1635人)2、你知道自己人体中大概流动着多少血液?(人的体重约是血液的13倍)小管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背景: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及理财意识,做个节约型的小公民。

活动目标: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的方法,巩固小数点加减法。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操作几交流的过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中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并完成如下统计表。

2、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设计意图]人人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教师:同学们,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不同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我们班每个同学家里的一周开支情况。

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会做小管家。

出示课题《小管家》二、交流各家一周开支情况:1、先在小组内交流2、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1)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2)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汇报)[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

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会不同,体会统计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后面谈意见和建议奠定基础。

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教师: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你打算怎样设计统计图。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统计图表样,也可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课件出示:()家庭一周开支统计图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

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

发挥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降低差异,共同提高的作用。

四、展示、交流、汇报:1、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制作好的统计图,比比看谁的作品最美观,选出来作为优秀作品展示。

2、对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同时说说你家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交流后由学生进行评价。

(从制作的美观程度,及开支的大小,开支的项目上进行评价)3、根据自己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估算本月的开支,估算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说说具体的估算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4、对各家的开支情况你有什么感受?你家的开支和理吗?你有什么建议?教师:不合理的地方有哪些?你有合理的建议吗?[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自信的体验,获得发展,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小结:大家都谈得很好,要想日子过得好,就要合理开支,计划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收支平衡,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

不浪费水电等地球资源,学会为全人类着想。

六、布置作业把自己估算的本月开支向父母汇报,并针对如何节约开支这个问题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做一次家庭小主人,到超市购物一次,学会购物,学会理财。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梯形的初步认识》活动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梯形的初步认识》活动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活动学具:钉子板、铅笔、彩笔、直尺、三角板、橡皮、小棒、彩纸。

活动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理解梯形的意义首先出示一组图形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一组对边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特点.(3)抽象概括.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梯形吗?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梯形的确切定义.(板书: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梯形?(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提问法、实物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对于)2.梯形的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教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然后再出示梯形。

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引导出梯形的特征。

学生明确: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不是梯形。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是否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3)归纳梯形的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梯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不变形)(4)对比.这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河堤、渠坝等.)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梯形的底和高。

(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梯形平行的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梯形的底.(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3)画梯形的高(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多种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