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培训课件
脊灰实验室检查
粪便、咽分泌物、血 液、脑脊液
排病毒时间长至2月 发病后2周粪便排病毒最多
脊灰病毒分离
发病2周内采集的标本进行
病毒分离阳性率高
对发病2周内病后未再服苗的病人,间隔24-48小时 采集两份足量(≥5g)粪便,冷藏(4℃以下)运送CDC实验室
脊灰实验室检查
早期:感染10-15天内、
脊灰后遗症期
发病后1~2年以上、瘫痪肌肉 仍不能恢复即进入后遗症
期
① 持久瘫痪及肌肉挛缩 ② 肢体或躯干畸形:脊柱前 凸或侧凸、足下垂和足内 翻或外翻等 ③ 骨骼发育受阻
脊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要点
运动检查:即肌力,肌张力,肌体积 腱反射 感觉检查 脑膜刺激征 病理征
肌力分级
5 = 正常肌力
天随访时无论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的病例,经
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上诊断为非脊灰其他疾病 的AFP病例
脊灰病例分类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
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
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病例分类
4+ = 抗阻力,但较最大运动稍差
4 = 中等程度运动抵抗阻力 4- = 微弱运动抵抗阻力 3 = 抗重力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2 = 在床面作关节活动,不能抗重力
1 = 仅有肌肉收缩
0 = 无肌肉收缩
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 肉的紧张度,对确定病变 的存在和部位有非常重 要的提示意义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 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 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3-35天 (5-14天)
病毒在鼻咽部、 第一次 肠上皮细胞和 病毒血症 淋巴结内增殖 无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发热 咽痛 胃肠道症状:恶 心 呕吐 腹痛 腹 泻或便秘 流感样症状:头 痛 疲倦 肌肉酸 痛 即顿挫型
第二次病毒血症 通过BBB 进入CNS 通过BBB进入 CNS 再次发热(双峰 发热,瘫 热) 头痛、呕吐、 痪并进行 颈背肌痛、嗜睡、性加重, 易激惹、皮肤感 热退后瘫 觉过敏、拒抱、 痪不进展 动之即哭、脑膜 刺激征 肢体 瘫痪、 肌肉 萎缩
持久瘫痪、 肌肉萎缩、 肢体畸形
即隐性感染
即无瘫痪型
即瘫痪型
脊灰临床分型
I. 根据临床表现,分四型 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90~95%
II. 顿挫型:有症状,但无CNS损害表现,4~8% III. 无瘫痪型:无菌性脑膜炎 IV. 瘫痪型:1~2%
脊灰临床分型-瘫痪型分型
1、脊髓型:最常见
① 单瘫多见,尤以下肢瘫多见
② 其次双肢瘫
③ 三肢、四肢瘫少见
特点:弛缓性瘫痪
影响到膈肌、肋间肌,可 出现呼吸困难
腹 肌 损 害
脊灰临床分型 -瘫痪型分型 瘫痪期表现
2、脑干型:第Ⅹ对、第对颅神经损
害多见
① 吞咽困难(Ⅹ)
② 面瘫(Ⅶ)
③ 呼吸中枢损害(延髓) ④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延髓)
脊灰临床分型-瘫痪型分型
VP1-VP4组成病毒蛋白,VP1在病毒表面暴露最充分,是引
起中和反应的最主要抗原;根据其抗原性不同,病毒分为Ⅰ、
Ⅱ、Ⅲ型 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国内外引起瘫痪型脊灰的多为I型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耐潮湿、寒冷
低温下(-70℃)活力可保存8年
在4℃冰箱可保存数周
不耐热,加热56℃30min可 使之灭活 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 将其杀死 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杀 死
我国1955-56年报道的580例脊灰年龄分布
2~6个月
8.9%
7~12个月
1~3岁 5岁以下
26.4%
46.5% 91.6%
100 50 0 2-6个月 1-3岁
百
<5岁
脊灰临床表现
潜伏期 前驱期
1-3天
瘫痪前期
3-5天或更长
瘫痪期
5-10天 少数12-16 天
恢复期
数月
后遗症期
时 间 机 制 症 状
隔离
进行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限40天,粪便进行消毒后排放
脊灰的处理原则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通过应用疫苗有效 预防
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1.免疫调节:α-干扰素100万U肌注/天,14天为1疗程; 2.瘫痪肢体处理:保护瘫肢免受外伤和压迫,并置于功能位; 神经营养药使用;
恢复期
CSF蛋白增高 细胞数正常(蛋白-细胞分离)
并可用于鉴别肌肉病和周围
神经病
脊灰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受损
脊灰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血常规:5-15X109,中性粒细胞40-80% 血沉:1/3可增快 心肌酶:可增高 心电图 血气分析 电解质 胸片等
脊灰诊断标准
5.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 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 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
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的处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
所有15岁以下出现AFP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做为AFP病例 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 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诊断原则:
① 流行病史:接种史、与确诊脊灰患者接触史
② 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AFP
③ 实验室检查:粪便病毒分离、血清特异性抗体
④ 排除其它疾病
鉴别诊断:和AFP鉴别
脊灰诊断标准
脊灰病例临床诊断分类: 1.脊灰疑似病例 2.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5.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
在水、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
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
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
耐酸、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
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是脊灰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最重要的传染源) 脊灰潜伏期的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发病后2周排毒最多) 热退后传染性减小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发病早期咽部排毒可
3、混合型:兼有脊髓及脑干损害 ① 脊髓前角损害:肢体瘫痪 ② 颅神经损害 ③ 呼吸中枢损害 ④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
脊灰临床分型-瘫痪型分型
4、脑炎型 ① 发热等感染症状 ② 弥漫性脑损害表现:谵妄、 惊厥、昏迷等 ③ 或局灶性脑损害表现:上运 动神经元瘫痪
脊灰恢复期
急性期后(1~2周)开始 时间:1~18个月不等
经飞沫传播
易感性:人对脊灰普遍易感,主要是隐性感染,麻痹型 患者少,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株持久免疫力
流行病学
脊灰呈全世界分布,温带多见
终年散发,以夏秋季为主,可呈小流行或酿成大的流行
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发病减少,或无发病 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3岁以下占88%
3%的感染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引言
“脊髓灰质炎”回顾
概念
致病原因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处理原则
概
脊髓灰质炎(pooimyelitis) (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 是由脊灰病毒(poliovisu)引 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 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体瘫 痪后遗症,是致残的主要疾 病之一 是小儿主要致残疾病之一
应用ELISA法, 检测出病毒IgM
血清脊灰病毒 特异性抗体检测
恢复期:IgG
抗体滴度升高≥急性期
4倍 但不能区别疫苗株和野毒株
脊灰实验室检查
WHO规定:
与Sabin株相比VP1区核苷酸变异率≥15%的脊
灰病毒定义为脊灰野病毒
脊灰实验室检查
CSF常规、生化: 瘫痪前期、早期 CSF细胞增高(50-300)、蛋 白含量正常(细胞-蛋白分离) EMG: 适用于弛缓性麻痹患者 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和受损 程度
脊灰的处理原则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3.其它治疗: ①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呼吸、心率、血压和意识 ② 对症处理:降温、止痛、保证出入量、水电解质平衡、降颅压、镇静、吸氧等 ③ 支持治疗:吞咽困难者及时给予鼻饲、清除咽部分泌物、预防窒息,呼吸困难者及 时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4.治疗并发症:预防感染(呼格便标本,做好AFP病例的完
整性和准确性 脊灰虽无特效治疗,但可防可控,OPV和IPV可有效预防
脊灰的处理原则
治疗
二)恢复期治疗:一旦麻痹不再进展,立即康复 治疗(针灸、按摩、理疗等) 三)后遗症期治疗:严重肢体畸形,可手术
脊灰的处理原则
预防 1. 主动免疫 2. 被动免疫
脊灰预防:OPV和IPV有效预防
总
结
脊灰是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严重者可
致死,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是致残的主要 疾病之一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以AFP为主要表现 广大医务工作者处在AFP监测工作的前哨,早期识别AFP病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报告与监测
神经内科朱瑞
2015.7
内容
引言 “脊髓灰质炎”回顾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报告与监测
引言
引言
引言
引言
脊髓灰质炎
引言
WHO于2014年5月将“脊灰”定为第二个“国际 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因:“脊灰”死灰复燃,在巴基斯坦、阿富 汗、尼日利亚等国呈暴发流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