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接触院感工作时,院感人都会感觉很茫然与无助。
看着手头上的一大堆工作,理不清头绪,不知该从何下手。
现把这个《院感管理工作日志》介绍给各位院感新手,希望对开展院感日常管理工作有小小的参考作用。
如以下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各位院感前辈批评指正!一、做好每月的院感工作计划,把工作具体到按每周每天安排。
每月参加科室院感会议至少一次,学习要求掌握的院感法规、规范、标准、文件通知要求等。
用一天时间进行终末病历感染监测,月底把院感的院报表统计分析汇总,规范档案管理,按不同流程下科室沟通查看流程完成情况。
二、每周下临床科室或病案室2~3次进行前瞻性调查或回顾性调查。
查看病历,收集各类报表。
每周(日常随机查也可)下科室检查一次各类操作和记录本的记录情况。
每周一次到检验科微生物室查看送检标本结果有无异常,发现异常立即和相关科室联系,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每月对院感管理重点部门进行监测采样(最新规范要求空气监测是每季度)。
经常到重点科室进行相关检查、沟通和协调,检查无菌操作执行情况。
三、如果具备充足的院感人力资源,建议院感管理专职人员每天都去科室巡察,收集感染病例报表,查看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执行情况,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执行情况。
每周三查医院感染病例上报情况,周四查有关感染知识的学习记录和消毒记录等等,做PPT培训有关感染管理方面的知识。
四、先给自己定一个大致的计划,没事时随机下科室。
月底报表包括内容:所有存在的院感问题、持续改进措施、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汇总等。
五、每周一和周四院感查房,周二和周五做目标性监测,每月进行一次院感管理相关部门的院感管理质量与控制的督导和检查。
其余的工作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系统地收集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或改进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措施是行评价,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提供医院感染的本底率、鉴别医院感染暴发,评价控制措施等。
医院感染监测大致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是连续不断地对医院所有单位、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所有感染部位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监测,此种监测方法的费用高、劳动强度大,近年来已不提倡,而目标性监测,省时省力,目标明确,事半功倍,目标性监测分为优先监测、感染部位监测、部门监测、轮转监测、暴发监测及其他的监测方法,现分类介绍如下:(1)优先监测:这是一种以感染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优先监测的方法。
感染的相对重要性从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住院时间、治疗感染的费用、可防止感染的百分比等方面加以考虑,常以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多少判定感染的相对重要性。
例如,据报道归因于医院内菌血症和肺炎的病死率在10%~38%,高的病死率可决定这两类感染优先控制。
与之相比,尿路感染的病死率较低,然而尿路感染多数是可预防,因此可决定为中等优先控制。
在SENIC研究中,按感染构成的百分比判定尿路感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和肺炎等;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其次是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仅考虑医院感染的花费,那么1/2的时间和资源将用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1/3的时间用于肺部感染,1/10的时间用于其他感染(下表)。
主要医院感染的相对频率与相对重要性的评价感染部位构成比(%)延长住院总日数构成比(%)增加总费用($)构成比(%)外科手术部位感染24 889 57 102 286 42 肺炎10 370 24 95 229 39 泌尿道感染42 175 11 32 081 13 菌血症 5 59 4 7 478 3 其他19 69 4 8 680 3 合计100 1562 100 245 754 100此监测方法缺乏本底感染率,对暴发流行难于发现,可通过与全院综合性监测和轮转式监测相结合加以弥补。
应用数学模型独立预测病人的感染概率或通过菌群调查对高感染概率病人优先控制也属优先监测范畴。
(2)感染部位监测:是集中于特殊感染部位的监测,如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泌尿道等。
与优先监测不同,不需要评价感染的相对重要性。
这种监测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部位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测,各种监测方法可同时存在,如一种监测方法对尿道感染有98%的灵敏度,这种方法因浪费时间而不用于监测其他感染部位,但可用于监测尿道感染。
这种监测的缺点是没有强的针对性,难以提供各医院的本底率,不便于分析各医院的情况,感染流行可能被忽视。
(3)部门监测:针对高危险的特殊科室或区域进行监测,如监护室、血液科等。
这种方法将重点入在最危险的部门,对感染控制人员不足的医院特别适用。
常常,这种监测也关注感染危险不断增加的病人,如接受多种抗生素治疗、承受多种侵入性操作的病人。
这种监测方法的缺点是监测集中在较少病人的少数部门,而全院的大多数部门的医院感染问题得不到顾及。
(4)轮转监测:周期性地、有组织地在一个特殊时期监测一个特殊部门,医院的扫有区域在连续的周期性时间间隔内被监测,医院中的每个部门一年应被评估一次。
这种监测方法比较其他的方法,有花费较少,时间获得较大效果的优点,然而在没有被监测区域的流行,可能没有发现。
这一缺陷的弥补方法是对护理部门的人员加强教育,培养其对医院感染的兴趣,使之留心医院感染的潜在聚集性,减轻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的压力。
(5)暴发监测:暴发监测需要留意医院工作人员报道的任何不同寻常的聚集。
以监测资料为评价基础时,应超过医院或部门的感染率限度之上;也可以实验室的结果为基础进行评价,国外有研究表明细菌分型能较准确性地了解聚集性发生。
(6)其他的监测方法A有限度的周期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主张全院综合性监测每季进行一次,其他时间采用目标性监测,它能减少花费在执行全院综合性监测上的时间,间歇的全院综合性监测有利于减少遗漏暴发发现的可能性,同时感染率也能在不同的机构和地区间进行比较。
B选择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是在高危病人组和某些感染部位采取连续监测,而其他的部门和部位采用轮转监测。
这一系统包括:高流行率人群中的普遍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低流行率中的回顾性研究。
常用切口分类标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 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I类手术切口,不须预防用抗菌药物,II、III类切口要用抗菌药物预防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一,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主要用物理、化学、微生物方法测定。
将紫外线强度计置于所测紫外线灯管的正中垂直1米处,开灯照射5min后判断结果:普通30w 新灯辐照强度≥ 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
紫外线强度与消毒剂量指示卡可测定紫外线灯管是否合格,并可判断对水、空气、物体表面消毒的效果和测定消毒所需照射剂量。
在紫外线消毒后应用标准菌片计算杀菌率,评价紫外线消毒效果。
二,对医院的紫外线灯强度进行了监测。
发现影响紫外线灯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照射强度低,灯管不清洁,悬吊高度不合理,室内湿度过高,无消毒累积时间记录,无自行监测手段等。
经采取现场技术培训,加强监督监测管理,采用酒精棉球擦拭紫外线灯管,清除灰尘与污迹后可提高照射强度平均每支11.62uw/CM2。
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
Ⅲ级病人麻醉中有一定危险,麻醉前准备要充分,对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Ⅳ级病人麻醉危险性极大,Ⅴ级病人病情极危重,麻醉耐受力极差,随时有死亡的威协,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麻醉前准备更属重要,做到充分、细致和周到。
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