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识学的认识
整个唯识体系虽然内容多,无非相见二字,见是用之理,相是用之形,有见必有认定,有就是执。佛门讲破我法二执,就是去一切认定,去一切见。
因为一切见,就是楞严经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就是偶们偶们现在这个状态,因认定六根感受的世界相,并确立一切为最真实观念,因此不得自由,用这个认定把自己困起来了。就像你认定只有王美女才能使你幸福开心,其实这个执着,把自己困在了世上只有王美女这个观念中。因此王美女一旦让你失望,你就难过痛苦,喝酒上吊,寻死觅活。
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故舍三藏之名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尽不感生死故异熟果空
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即转大圆镜智矣
果用
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
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
现起他受用身
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
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烦恼六
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
心用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眼识九
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
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
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chgor戴角虎在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中午12:58说:
其实唯识学,并不像没有学过它的朋友想像的那样复杂,主要是因为一个学术系统中,把名词和结构分得细了以后,让人“感到”复杂,其实唯识学中,所有名词内容和结构,都可以收缩为“相见”二分,也都可以由“相见”二分展开。无非就是建立什么观念,有什么样的相之间的关系,反反复复地来论述罢了。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量
现量比量非量
三性
善性恶性无记性
欲界
五趣杂居地
色界
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真带质
无本质性
量
现
现比非
非
现
性
善恶无记
善恶无记
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
界地
欲界色界(鼻舌不行)
五趣杂居离生喜乐
欲色无色
欲色无色
欲色无色(随他业力生)
相应
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信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烦恼三(贪瞋痴)
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八
遍行五善十一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根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
比如“信”和“疑”,这一心用归在“善”和“烦恼”中。但仔细一推,你就会发现,信和疑是一回事,你不信A这个观念,和你疑A这个观念,正是你信“疑A”这个观念,否则疑什么?而能信,则是因为有相关的见树立起来,能疑,则是没有相关的见树立起来,否则何疑?因此看似两个不同的心用,还归在不同的种类中,其实是一种心用。其他内容,以此类推,都是这样。
中又二
小又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不定四(悔眠寻伺)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烦恼四(贪痴慢我见)
大随烦恼八(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依缘
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眼全耳除明余三更除空
境作意染净依
根本依种子
境(赖耶见分)作意根本依
种子
境(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
俱有依(末那)
反过来,去一切见,不自缚,也就是楞严经中的“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用这些观念执着来困住自己,你就解脱自在。也就是说,上面那个认定只有王美女才能使你幸福开心的观念,不再支配你人生了,你发现天下所有美女其实都能使你幸福开心,也就不用喝酒上吊,痛不欲生了。
下面发了一八识规距表,其实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所有名词内容,都可以一一向上收缩,最后落实在见和相上。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本,也就成了,你要什么样的人生,只需要立什么样的见起来,有见必有相。而那些打坐、观想、念佛、咒语,无非都是为了相见的树立和打破的方便法子,如果能自己一念强行转过来,谁会没事找事干呢?
种子
体相
自性分别与根难分
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易可知)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业用
观行
眼耳离中观尘
鼻舌身合中观尘
变转相分而观二空
真如后得智摄
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三界报三性变易五受轮转
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
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
无力断惑借意识
修观而断
受熏持种子根身器
意识五
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
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赖耶识四
境作意俱有依种子
资粮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顶忍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十法云地金刚道
五受:苦乐忧喜舍
八识规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凡情
境
性
性独影带质
界去来作主公
圣智
断惑
转智
第八识转智时根成无漏故识亦无漏
而转为成所作智
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现行
见道位分别二执种子断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
修习位中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后俱生我执断
纯无漏等觉位俱生法执断妙观察智圆明矣
极喜地初心俱生二执初伏初与智相应
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
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