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四缘”义略疏胡晓光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
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
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
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
”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
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
”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
”佛在世时,有人问佛依何说法,佛陀回答:“我说缘起”、“论因说因”。
佛陀所说法不离缘起义。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给缘起下过定义,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有与无属缘起义,生与灭属缘生义。
缘起义约因说,缘生义约果说。
缘起与缘生理同而角度有异。
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对缘起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概括,云:“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
”当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一书中对缘起的定义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
‘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
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
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
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
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
”我认为缘起论所讲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对相关性,是对实体存在论的否定。
在某种意义上说,缘起论就是关系网络存在论。
缘起是法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与无我。
实相就是真实法相,法相即诸法之相状、义相、体相也。
《阿毗昙心论》云:“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
”佛法以缘起为宗,以实相为本,特别是大乘佛法是以开演诸法缘起实相宗本为唯一妙趣。
大乘佛法认为众生由于执迷二边、生灭断常之见,而作无明业,故有生死流转,不知有离二边的缘起中道存在,为此因缘佛出现于世,广开缘起中道实相法门,显示微妙真理,令众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见。
佛之知见是大智慧,由此可破无明异执边见。
解脱生死以正见为因。
《妙法莲华经》对此义有详细说明,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勘梵藏本,最后“十如是”段云:“如来所知法,唯有如来能相互说,此一切法唯彼自知。
所谓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
”此以五门分合而说,无“十如是”句。
晋本及论牒文均同,此译句是以《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意改文。
)又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佛法就是以智慧破无明,以真理驳谬误,以诸法缘起实相道理为善巧方便来尽除一切异执戏论,这就是一大事因缘的所在。
众生执迷不过两边,开示中道能破两边之执,如《大智度论》卷四三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中观论·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中道就是缘起实相。
佛陀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云:“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对缘起论的一套解释,其观点与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则在于对缘起法与缘生法具体内容“四缘”的分析理解上。
缘起法与缘生法的方法论,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缘”观。
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称善说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观派,三是瑜伽唯识派。
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这种观点明显地偏离了缘起论的基本法则。
所以般若中观派对一切有部派的缘起观进行了彻底批判与否定。
般若中观派虽然讲缘起真谛彻底究竟,但是它以破为立的方法,则使人无所适从,且易误落断见,成恶取空者。
为此瑜伽唯识派在方法上建立表诠,对一切法的根本依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阿赖耶识缘起论。
它是对十二有支的补充与拓展,使缘起论及四缘法义都纳入到唯识学的范畴中,这是极善巧且又契佛本怀的缘起论。
唯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唯识义,二是法相义。
唯识学诠缘起义,而法相学则诠缘生义,从而圆满阐释了缘起法。
在解释唯识学“四缘”义之前,先将一切有部与中观学的“四缘”义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达磨论》卷下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
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名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作因性名增上缘。
”又《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云:“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
言因缘者,因即是缘,持业释也。
等无间者,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
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
于自类中,无非等义。
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
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
故此等字,通缘及果。
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
故此无间,通缘及果。
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或等无间之缘,是依主释。
所缘缘者,谓所缘境为缘,能牵生心心所法。
所缘即缘,持业释也。
增上缘者,增上即缘,是持业释也。
”又《俱舍论·分别根品》云:“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
”如上引文是一切有部的“四缘”义解释,下面我们继续引述中观学对“四缘”义的解释。
《大智度论》卷三二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因缘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是五因名为因缘。
复次,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
次第缘者,除阿罗汉过去、现在、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是名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者,一切法。
复次,菩萨欲知四缘自相、共相,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如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
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无亦不然。
若先有则无因,若先无,以何为因?若先无而有者,亦可从无因而生。
复次,见果从因生,故名为因。
若先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果从因生,果则属因,因不自在,更属余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但从此因生?如是种种,则知无因缘。
又过去心心数法都灭,无所能作,云何能为次第缘?现在有心则无次第,若与未来欲生心次第者,未来则未有,云何与次第?如是等则无次第缘。
如一切法无相无缘,云何言缘缘?若一切法无所属,无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缘?如是四缘不可得,云何说欲知四缘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汝不知般若波罗蜜相,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中四缘皆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
如佛说有四缘,但以少智之人著于四缘而生邪论,为破著故,说言诸法实空无所破。
如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生,是心如幻,如梦虚诳,无有定性。
心数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数法,所谓受、想、思等,是心数法同相、同缘故,名为相应。
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是名相应因。
相应因者,譬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
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
自种因者,过去善种,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
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
遍因者,苦谛、集谛所断结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
报因者,行业因缘故,得善恶果报,是为报因。
是五因名为因缘。
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故,名为次第缘。
心心数法缘尘故生,是名缘缘。
诸法生时不相障碍,是为无障。
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尽定从三缘生,除缘缘;诸余心不相应诸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缘缘;有为法性羸故,无有从一缘生。
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不隐没无记,非垢法故,除遍因。
诸烦恼亦从五因生,除报因。
何以故?诸烦恼是隐没,报是不隐没,故除报因。
报生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四因生,色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不隐没无记法故,除遍因。
染污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亦从四因生,非心心数法故,除相应因;垢故,除报因。
诸余心心数法,除初无漏心,皆从四因生,除报因、遍因。
所以者何?非无记故,除报因;非垢故,除遍因。
诸余不相应法,所谓色心不相应诸行,若有自种因则从三因生,除相应因、报因、遍因;若无自种因则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
初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相应因、共生因、无障因。
是初无漏心中色及心不相应诸行从二因生,共生因、无障因。
无有法从一因生。
若六因生,是名四缘。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四缘,心无所著,虽分别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
幻化中虽有种种别异,智者观之知无有实,但诳于眼,为分别知。
凡夫人法皆是颠倒虚诳,而无有实,故有四缘,如是云何为实?贤圣法因从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实,如先十八空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