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文明新的里程碑

司法文明新的里程碑

司法文明新的里程碑——2012 刑事诉讼法的文明价值张文显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2013-06-08 16:32:00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 年第 2 期关键词:司法文明/2012 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制度内容提要: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表征和载体,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则是司法文明的基石与核心。

“2012 刑事诉讼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司法的文明化,在中国和世界司法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三大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司法文明: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主题,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使之更加充分地体现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以确保程序正义为主线,创新和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使之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以严格的证据规则为基石,全面完善证据制度,使证据的获取、采信、排除等更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2012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2012 刑事诉讼法”)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我国 1979 年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标志中华司法文明的新起点,而 2012 刑事诉讼法则是中华司法文明乃至世界司法文明新的里程碑。

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论述。

一、2012 刑事诉讼法在当代中国法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文明”这一概念意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通常与野蛮相对。

现代文明意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文明,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生态正义相适应的文明。

现代文明的表现形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司法文明又是法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我国的法治文明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刑事诉讼法作为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确保刑罚正义、确保人权自由的基本法律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诉讼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性作用的基本法律。

我国的法律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法律,另一类是一般法律(普通法律)。

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一般法律(普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

基本法律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刑事诉讼法属于基本法律。

不仅如此,它还是起支架性作用的基本法律,属于十分重要的基本法律。

它的支架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支撑着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这一法律部门。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阶段划分为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这一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其中,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与诉讼法相近的其他一些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程序法,如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被称为非诉讼程序法。

它们合起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诉讼法律,它不仅为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为后者确立了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刑事诉讼法是具备独立存在价值的程序法。

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的范畴。

程序法是与实体法对应的法律部门。

实体法是规定人们之间实质性权利义务责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程序法是规定有关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所需程序或手续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实体法与程序法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以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而言,如果没有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法定程序的规定,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刑罚执行权就不能运行,刑法因而就无法实施。

马克思曾经提到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是血与肉的关系,也有法学家认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是灵魂与躯体的关系。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程序法依附于实体法,程序法的价值仅仅是从实体法派生出来的,程序法本身没有独立价值。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肯定程序法自身的独立价值。

正如著名法学家陈光中教授所指出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有主次、轻重之分。

程序法的第一价值是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同时绝不能忽视其自身的独立价值,也就是“诉讼法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不取决于实体法实施的价值。

” [1] (P9)“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保障体制强调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正、民主和法制的观念”; [1](P9)“诉讼法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实体法的不足,并创制实体法”; [1] (P10)“诉讼法规定的民主、公正程序使得判决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尊重,也易为当事人从心理和行为上予以接受”; [1](P11)“诉讼法在特定情形下限制了实体法的实施。

” [1](P12)刑事诉讼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事诉讼法与其他有关司法机构、司法体系、司法职业、司法保障等法律(例如《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在宪法有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统领下,共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包括各项司法基本制度,如侦查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监狱制度、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以及人民调解制度、人民陪审制度、死刑复核制度、审判监督制度、司法解释制度等;在各项基本制度当中又有各项具体制度,例如审判制度中包含两审终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合议制度、辩护制度、诉讼代理制度、回避制度、司法调解制度、司法救助制度,等等。

还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灵魂的法律原则,如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合法、及时、准确的基本要求,等等。

总之,刑事诉讼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文明当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极其重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用学术界的一个通说来表述,那就是: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一部典型的人权法律,因为它的每一项内容都与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身权利以及与人身权利关联的各项基本权利密切相关,故被称为“小宪法”,刑事诉讼法是宪法之外最能表明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状态的法律。

二、2012 刑事诉讼法的文明价值之一: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主题,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使之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新中国首部刑事诉讼法是 1979 年 7 月 1 日制定的。

同年 9 月 9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中发〔1979〕64 号文件)。

该《指示》明确指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们能否严格执行,是衡量中国是否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

刑事诉讼法自 1979 年颁行之后,于 1996 年进行了第一次较大修改。

在此基础上,2012 年进行了第二次重大修改。

刑事诉讼法的这次修改,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与程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对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和特别程序等七大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补充修改,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方面进行了重要完善。

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司法文明和政治文明、树立法治国家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 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法治精神。

这次修改使“尊重和保障人权”在 2004 年入宪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法”。

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原则、基本制度、程序设计和具体规定,无不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主题,切实加强了刑事诉讼领域中的人权保护。

为了在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切实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修改和完善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程序、公诉程序、审判程序、刑罚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具体规定了操作性很强的规则和措施。

尊重和保障人权既包括尊重和保障被害人的人权,也包括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惩罚犯罪就是为了保障人权,预防和减少对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在内的公民人权的侵害,加大对被害人或其亲属的经济补偿也是保障人权,这都是不言而喻的。

2012 刑事诉讼法之所以将尊重和保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作为其主题内容,乃是因为刑事诉讼主要是一场国家追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面对强大的国家追诉机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因此,如何将国家机关追诉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和程序范围,防止国家公权力的滥用侵害到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就自然成为刑事诉讼法的首要使命。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追究犯罪、惩罚犯罪被看作是刑事诉讼法的首要目的。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推进,尤其是 2004 年我国第四次修宪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以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顺理成章地成为刑事诉讼法律和刑事诉讼法学的指导思想,并体现在关于刑事诉讼价值、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职能等理论、制度和实践之中。

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法律化、具体化、实践化,必将更加有力有效地保护人权。

三、2012 刑事诉讼法的文明价值之二:以确保程序正义为主线,创新和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使之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注重程序正义是现代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

权利义务程序告知、充分说明、相互辩论、听取申辩、公开透明等是程序正义的主要内容。

程序正义在制度上的表达就是法律程序正当或者正当法律程序。

所谓程序正义和正当程序,就是诉讼程序要符合法治原则,符合人权原则,符合平等原则,符合理性原则。

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和提升程序正义和正当程序,是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工作的主线。

2012 刑事诉讼法紧紧围绕更好体现程序正当、实现程序正义这一主线展开。

2012 刑事诉讼法在辩护制度、侦查程序、强制程序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程序正义和正当程序的要求。

(一)完善辩护制度,辩护程序更加公正公平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辩护难、辩护率低。

辩护难主要体现在阅卷难、会见难、取证难、辩护意见被采纳难,从而导致辩护率低,大部分律师不愿意办理刑事案件。

在律师界流传着这样的灰色幽默:律师以代理非诉讼案件为荣,以代理诉讼案件为耻;以办理民商事案件为荣,以代理刑事案件为耻。

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利于深化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不利于树立法治国家、人权国家的形象。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2012 刑事诉讼法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辩护制度进行了完善:1. 在介入程序方面,律师作为辩护人介入刑事诉讼的起点从审查起诉阶段提前至侦查阶段。

2. 在法律援助方面,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和提供法律援助的阶段扩大了。

3. 在律师会见方面,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以外,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