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两审终审制存在的缺陷及完善
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政法教研室作者:商立刚,天津电大张胜利,天
笫三,迳行判决、裁定的审理方式,不利于保证终审判决的公正正确,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2条第1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径行判决、裁定。
”这个条款中的第二层意思是说,二审法院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调查,对当事人和证人的询问等等,不是在法庭上公开进行的,不是在双方当事人都到场参加并可以互相质证、辩论的情况下进行的,程序完全由审判人员操纵,审判活动缺少必要的透明度。
在这种审判人员无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审判人员能公正无私、秉公执法办案。
由于存在着上述立法、司法方面的不足,现行的第二审程序难以充分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而在再审程序上,也存在种种问题,使本来能够弥补一、二审程序不足的重要渠道又遭到现实的挑战。
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案件已经审结,而又按审判监督程序再行审理的案件。
再审程序的启动由三种方式:基于审判监督权的再审,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和再审以及基于当事人诉权的申请再审。
③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基于审判监督程应当决定对案件再行审理。
具体包括本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和上级人民法院三种方式。
但提起再审共同的条件是原裁判确有错误,具体的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以及重大程序上的错误,但这种监督是人民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如果存在包庇保护现象,这种无外力干预的监督方式就形同虚设了。
第二种监督方式是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和再审,第三种方式是基于当事人诉权的申请再审,这两种提起再审的方式,都要求原审法院在审判时有以下五种情况:(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有错误的;(4)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5)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这一规定表面上看非常合理,但从再审的司法实践,审判方式改革的发展,再审制度的目的及再审制度的有效运行来看,仍有以下不足:
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这里“新的证据”应当理解为在原审程序没有提出的证据,包括三种情况:(1)当事人在原审程序中没有发现该证据,因而不可能提出证据。
(2)当事人知道存在该证据,但因无法收集而没有提出,或当事人虽然向人民法院提出证据线索,但法院没有收集该证据或没有收集到该证据。
(3)当事人持有该证据,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提出。
对于前两种情况,经法院审查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法院应当提起再审。
而第三种情况,比较复杂,现在有不少法院,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证据失权制度,即在法院指定或确定的时间或期限内没有提出的证据,不得在以后提出,即使提出也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不作为裁判的依据。
证据失权的合法性尽管在学术界尚有争论,由于证据失权制度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时间上的经济性,促进诉讼的进行,因此有其存在的必要。
但如果该制度合法化,则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这一再审事由就不够准确。
因为从实体正义的角度,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虽然应该作为再审的理由,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既然程序已经规定了证据失权,即使该证据是真实的也因为
没有证据效力,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2、关于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法官适用法律应先理解法律,因为如何适用法律就是一个如何理解法律规定的问题。
但法律规定的内容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具有相对性或不确定性。
不同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往往与法学知识水平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
3、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实际上检察院和当事人,尤其是当事人举证的难度相当大。
从实际上使依申请而提起的再审这种审判监督方式意义不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及再审救济方式,并不能非常理想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息讼”的目的。
实践也表明,许多案件经过了上诉审、再审,但并没有真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在客观方面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学这提出要在我国有条件地实行三审终,认
为实行三审级审后,将可加强对于一、二审判决的监督、审查,把关补救纠错等作用,有助于防止或者减少冤错案件。
相应,申诉案件将会减少,以前花在处理大量申诉案件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将会大大节省。
笔者认为,三审终审制至少还不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盲目的加重诉讼程序,不仅加重了诉讼成本,也不利于案件的准确、及时审结。
我国目前实行两审终身制,根据不同的案件,第一审法院可以为四个不同级别的法院,但根据《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第一审法院主要集中在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
按三审终审制的要求,终审法院相应的就是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这样一来,如果不改变我国四级人民法院体制的前提下,势必会加重省、国家一级人民法院的负担,这样在客观上也不利于终审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比如从地理上说,离案件发生地较远)。
由于存在着上述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原因,现行的两审终审制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针对其存在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取消案件请示制度,实行真正的两审终审。
如前所述,案件请示制度不但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也不利于真正的提高下级法院的案件审理质量。
在第一审程序中,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主持庭审后,即应根据庭审查明的情况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做出裁判,而不应该在判决做出前或者审理过程中向上级法院请示。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如可通过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来实现其监督权,而不得干预下级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不能提前介入一审案件审理过程。
二、严格限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范围。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只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一审裁判的其他部分当事人不提出上诉的,应推定其对判决予以接受,二审法院不应将其纳入审理范围,更不能予以变更。
如果二审法院发现上诉请求以外原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可在一审判决认定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正确的法律做出相应的判决。
如果二审法院发现一审法院判决有错误,并且损害了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当事人又没有对其提出上诉的,二审法院仍然应该受上诉范围的限制,不能直接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一审判决进行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应当将案件情况通知相关的当事人及案外人,如果被通知人明确放弃其利益的,二审法院仅就当事人的上诉请求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