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审终审制度的探讨
摘要: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审终审制在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打击犯罪稳定秩序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它已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近几年再审案件的增多,冤假错案的不断出现说明我国司法制度存在不少缺陷。
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便是缺陷之一,必须尽快改革。
关键词:两审终审概述;改革与完善
所谓审级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
目前我国设立四级法院,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即告终结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理论基础
所谓两审终审,是地方任何一级人民法院审判一个尚未审判过的案件,这一审判过程就叫做第一审。
第一审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或裁定,并不是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允许上诉的裁定除外)。
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裁定,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上级法院重新审判,纠正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中的错误。
人民检察院对于自己提出公诉的案件,认为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有错误,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重审,纠正错误。
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根据当事人或公诉机关的上诉或抗诉,对已经审判过的案件重新审理,重新判决,这一审判过程就称为第二审。
法律规定第二审的目的,是借助第二审,发现和纠正第一审的错误,仍然会有当事人对第二审
判决、裁定不服,但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到此为止,官司的处理就结束了,当事人不能再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重审。
如果当事人对第二审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不服,只能申诉,不能上诉。
申诉不影响第二审判决或裁定的法律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一场官司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处理便告终结,并不是说每一个官司都要经过两级法院的处理才结束。
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无论是否满意,在上诉期内未提出上诉,刑事案件中的人民检察院也未提起抗诉,期限界满,判决、裁定就发生法律效力,这样就不再发生第二审的问题。
二、关于两审终审的学说观点及存在的缺陷
1、刑事审级制度上,陈光中认为,”增加一个审级不仅会大大增加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负担,而且随着审判周期的延长,诉讼参与人也难以承受,所以两审终审制仍然是我国当前的最佳选择”。
樊崇义认为,”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交通不便,人力、物力资源都不算充足,用于刑事司法的资源相应更为不足,表现为办案人员、经费长期缺乏,因而提高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若审级过多,势必在一个案件中要投入更多的司法资源,也会给当事人、证人等增加负担。
而且审级越多,诉讼时间越长,久拖不决,也难以及时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
社会秩序的稳定”。
王新清认为,”实行两审终审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司法的实际需要确定的,其意义在于: 可以防止诉讼拖延,保
证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分子,节省人力、财力,便利公民诉讼“。
王国枢认为,”实行两审终审制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既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案件质量,又可以方便群众,节省人力和物力”。
我国主流观点认为,从刑事审判制度和刑事诉讼程序的整体来看,不需要增加更多的审级,实行两审终审足以保证案件审理的质量。
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第二审程序实行全面审查原则,既审查初审程序认定的案件事实有无错误,也审查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同时第二审程序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第二审程序基本上可以纠正一审裁判可能出现的错误;第二,我国刑事诉讼中具有较为完备的级别管辖制度和审查起诉制度,能够保障刑事初审案件的质量;第三,刑事诉讼法对死刑案件单独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复核程序,能够防止错杀,保证死刑案件获得正确的处理;第四,即使少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出现错误,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救济和纠正。
但是有学者对二审终审制进行了反思,认为该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实践中大量上诉案件不开庭审理,控辩双方无法同时参与审理活动,与案件结局有利害关系者参与裁判制作的机会被剥夺;合议庭的审理很可能流于任意化和随机性,甚至出现严重的”暗箱操作”;二审合议庭成员还会失去对一审判决审查的独立自主性,不可能得出与一审法院完全不同的结论;二审法院对上诉和抗诉案件采取不同的审理方式,会使控辩双方受到不平等对待,影响
二审程序的公正性等等。
2、民事审级制度上,我国有学者认为,审级制度要求上级法院作为上诉审法院要承担”勘误”的职责,要审慎地对待下级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要通过司法权运作的过程达到纠错与救济的双重功效。
但事与愿违,审级独立的缺失使得中国的上诉审法院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上下级法院的关系是监督关系,但目前这种关系已经发生了异化,行政化的倾向十分严重。
遵循行政化的方式来建构司法体制,使得法院行政机关化,上下级法院之间行政层级化。
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免因审级过多增加当事人的讼累,便利了人民群众进行诉讼;另一方面也减轻人民法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负担,同时便利人民法院及时结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然而,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国上诉审制度的缺陷日益凸现。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诉审法院级别过低,审判质量不高;二是一、二审法院之间,缺乏有效监督;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为上诉审功能的发挥设置了重重障碍。
总之,以上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中各学者的观点都反映出了两审终审制度不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最重要的则是如何改革或改善这一审级制度。
三、对两审终审制的改革及完善
我认为当前要完善两审终审制度,并采用三审和一审补充结合的多元化审计制度于一体。
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类型、轻重不同,
给予当事人不同的声明不服的机会:
1、小额请求案件,由小额法庭受理,实行一审终审。
司法程序复杂、费用高昂意味着对小额请求当事人诉权的限制,使其无法接近司法救济。
有鉴于此,一些国家设立了程序最简化、运作成本最低化的小额请求法庭,向民众提供一种廉价的司法救济途径,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小额纠纷,由消费、买卖、借款、交通事故等等原因而产生。
因此,我国也应当设立小额请求程序,并实行一审终审,向民众提供一种廉价、快捷、高效的司法救济途径法解决纠纷。
2、轻微民事、刑事案件由简易法院初审、地区法院二审,一般实行二审终审,但是对个别具有重大法律意义的案件,当事人可上诉至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自由裁量决定是否予以三审。
将轻微民事、刑事案件由简易法院一审,主要是考虑到:第一,方便当事人诉讼。
因简易法院众多,离当事人居住地近。
第二,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和国家的司法成本。
3、行政案件、争议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民事案件、法定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死刑的刑事案件由地区法院初审,巡回上诉法院二审,一般实行二审终审。
然而,对于个别具有重大法律意义的案件,当事人可上诉于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自由裁量决定是否予以三审;但对于死刑案件,最高法院无自由裁量权,必须予以三审,以三审终审制取代现行的死刑复核制度。
4、最高法院第三审实行法律审并严格限制向最高法院提起第三
审上诉的案件范围。
改革绝对的两审终审制,不仅对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而且对整个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总结本国司法经验、传承本国优良司法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的有益成果,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公丕祥:设计”三审终审制”可以避免对司法公正的干扰》新华日报
[2] 《对两审终审制的反思》陈瑞华
作者简介:王慧颖(1987-),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