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 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1.特点:①__________相互交替。

2.阶段划分 地质时期—⎩⎪⎨⎪⎧时间: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特点:② 和③ 交替出现 ⇓ 历史时期—⎩⎪⎨⎪⎧ 时间:近④ 特点:有时为⑤ ,有时为⑥⇓ 近代—⎩⎪⎨⎪⎧ 时间:近⑦ 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特点:世界气温出现明显⑧ 上升现象基础达标练考查点 全球气候变化1.下列事实能证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是( )①南极洲发现煤层 ②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迹 ③银杏、水杉被称为“活化石” ④北美五大湖湖盆是冰蚀作用形成的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2.据历史资料记载,距今3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气候状况可能是(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以少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 .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 .冷暖、干湿交替D .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4.由①至②时(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1951~2002年,我国的气温特点是( )A.各地都增温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6.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方法技巧练方法图示法分析不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减少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C.近5 000年,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D.近3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方法技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延续时间长达千万年的大冰期,还发生过延续时间约为十万年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不明显③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④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末次冰期B.图中C处为现代间冰期C.图中B处为末次冰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冰期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近几十年气候的变化是(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1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近代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1万年的气温6.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⑤推广使用天然气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7.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后退C.各地农作物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下图是“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粗线)与5 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读图完成8~9题。

8.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9.中国与挪威相比( )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B.气候的冷暖变化呈负相关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10.读“元古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的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古代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时期和被称为冰期的____________时期交替出现。

(3)图示的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____次大冰期气候,__________次大间冰期气候。

(4)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持续时间较________,寒冷期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____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____期为主。

答案知识清单①冷暖干湿②温暖期③冰期④1万年⑤温暖时期⑥寒冷时期⑦一二⑧波动基础达标练1.C [南极洲有煤层说明该地曾经温暖湿润;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说明该地曾经寒冷;银杏、水杉曾经广泛分布是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说明第四纪曾经出现过气温较低的大冰期;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蚀形成,说明北美在冰期时冰川面积较大。

] 2.D [从现实状况看,象、水牛和竹等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分布有这些动植物,说明当时气温和降水的数值都比现在高。

]3.C 4.A [由图可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从①至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气温下降使冰川面积增大,雪线高度下降,海平面下降。

]5.D 6.A [根据图中信息,各地增温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增温明显,有的地区出现降温。

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在北方地区,最大增温值为0.8℃/10年×50年=4℃。

] 方法技巧练1.C 2.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图中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

从a图可以看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且增加了约12.5%。

近5 000年,我国气温波动值在4℃以内。

近3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相近。

]综合提升1.C [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更替。

1万年以来,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也发生过显著的变化,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温明显波动上升。

]2.D [冰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从曲线的波状变化看,A处为一温暖的间冰期,C处气温较低为末次冰期,B处气温最高,所以为间冰期,D处为下一次冰期。

] 3.A [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

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项正确。

]4.D [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百年来的气温幅度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6.D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

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 7.B [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后退;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温室效应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

]8.D [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

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温度在0℃以上的是1910~1950年。

]9.D [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的趋势有关联,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

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

]10.(1)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温暖寒冷(3)3 3 (4)长偏短交替湿润解析读懂图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图中看出,地球上气候变化的总特点是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

地质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间为较温暖的间冰期。

三次大冰期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中国气候变暖,会使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北移,如三季稻的北界可突破南岭进入长江流域,会使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

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变干旱,例如当今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东北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从总体上衡量,因变暖而获得的收益远抵不上干旱带来的损失。

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以西北增幅最大,蒸发加剧会使西北土地的荒漠化加剧;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的退缩,会使人们失去更加宝贵的水资源,届时,必将出现河流干涸、绿洲沙化的后果。

我国东南沿海本来就台风频发,洪水时常发生,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量增加的话,必然造成洪涝灾害不断。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的低地。

而沿海的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