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第六章、第三节 产品优化组合
管理会计:第六章、第三节 产品优化组合
通过以上赶工安排,可赶工21-16=5天, 可提前20-16=4天。
(20天为交货时间,不能超过) 此次赶工安排:收入=600×4=2400元,
成本=12050-10700=1350元, 收益=2400-1350=1050元
7、如果正常生产每天获利1000元,第五次赶工安排: 提前1天可获利:
A 15÷8=1.85 15÷4=3.75
B
排产
9÷2=4.5 选择B
9÷6=1.5 选择A
2、初次测试(以A产品优先排产) (1)A产品按需求量排产为1000件: 占用机时:
甲部门=1000×8=8000 ,剩余:9000-8000=1000 乙部门=1000×4=4000,剩余:15000-4000=11000 (2)剩余机时可生产B产品:
按机时计算:8000÷3=2667(件) 按人工计算:12000÷5=2400(件) (3)安排生产A产品2400件。 还剩机时:8000-2400×3=800
人工:12000-2400×5=0 (4)计算边际贡献=42×2400+60×2000=220800元
5、最终排产: (1)由于两次测试的剩余人工工时均为0,选择
1—2,1—3组合的成本斜率=450最低,可赶工1天,
此时:A、B、C的时间=17-1=16天,
成本=11600+450=12050元
6、第五次安排赶工: 在A、B、C三条关键路线上同时起作用的作业上找
出赶工作业。
赶工组合:只有组合1—3,2—3,2—4可以赶工, 在时间上还可以赶工1天, 但成本斜率=1200 > 收入=600,这一天不必赶工。
斜率=150最低,可赶工2天,但次长路线B的 时间=20天,只需赶工1天。 此时:A:时间=21-1=20天,
B:时间=20天, C:时间=19-1=18天 关键路线:A、B,时间=20天,
成本=10700+150=10850元
3、第二次安排赶工:
在A、B两条关键路线上同时起作用的作业上找出
的成本。
赶工成本-正常成本 成本斜率= 正常时间-赶工时间
(二)成本计划评审法的要点: 1、将生产或工程分为若干作业 2、预计所需时间及成本(正常、赶工) 3、确定关键路线 4、确定赶工作业(成本斜率最低) 5、安排赶工(成本斜率 < 收益) (三)安排赶工的原则: 1、在关键路线上寻找赶工作业 2、如果存在多条关键路线,应同时安排赶工 3、安排赶工时,先安排成本斜率低的作业 4、安排赶工作业的成本斜率应低于提前完成的
C:时间=18
关键路线:A、B、C,时间=18天,
成本=10850+200×2=11250元
4、第三次安排赶工: 在A、B、C三条关键路线上同时起作用的作业上找出
赶工作业。 赶工组合:
A、C:1—2,B:1—3,成本斜率=150+300=450 A:2—3,B:1—3,C:2—4,
成本斜率=500+300+400=1200 A、B、C:4—5, 成本斜率=350
四、赶工决策 (一)相关概念: 1、网络图:反映工程或项目中各工艺的先后顺序、所需
时间的相互关系图。 2、赶工时间:指尽可能提前完成任务所需的全部时间。 3、赶工成本:指尽可能提取完成任务所需的全部成本。 4、关键路线:所有加工线路中所需时间最长的线路。 5、成本斜率:是指提取一个时间单位完成工作所需增加
甲部门可生产B产品=1000÷2=500, 乙部门可生产B产品=11000÷6=1833, 实际可生产B产品500件 (3)生产B产品: 占用机时:
甲:2×500=1000,剩余机时:1000-1000=0 乙:6×500=3000,剩余机时:11000-3000=8000 (4)生产A产品1000件,B产品500件
按机时计算:9000÷5=1800(件) 按人工计算:9000÷6=1500(件) (3)安排生产B产品1500件。 还剩机时:9000-1500×5=1500,
人工:9000-1500×6=0 (4) 计算边际贡献=42×3000+60×1500=216000元
4、再次测试:(以B产品优先排产) (1)优先安排B产品:按市场需求生产B产品2000件。 占有机时:2000×5=10000,剩余18000-10000=8000 占有人工:2000×6=12000,剩余24000-12000=12000 (2)利用剩余时间可生产A产品:
1、列出目标函数 2、列出约束条件 3、求最优解 (1)图式法: (2)单纯形法:
第四节 生产组织决策
一、经济生产批量的决策 二、生产工艺的决策 三、生产任务分配决策 四、赶工决策 五、生产作业中的成本决策
一、经济生产批量的决策
(一)生产批量及相关成本 1、生产批量:每次的生产量 2、生产批次:全年生产的次数 3、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前进行准备的成本 4、储存成本:储备产品发生的成本 5、总成本:生产准备成本+储存成本 6、经济批量:总成本最小时的生产批量。
边际贡献=2500×9=22500元
4、调整测试(消除剩余机时) (1)原因:
方案一剩余乙部门机时,方案二剩余甲部门机时。
(2)调整一次: 减少一个B产品,可节约乙部门机时6小时,
可生产A产品:6÷4=1.5个 减少一个B产品,可节约甲部门机时2小时 增加1.5个A产品,需要甲部门机时1.5×8=12小时,
加工,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如何安排
两种产品的产量,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
项目 产品
A B
单位产品需用机时 预计 单位产品
甲部门 乙部门 需求量 边际贡献
8
4
1000 15
2
6
2500
9
分析: 1、以单位资源边际贡献选择“产品生产部门”
或“部门生产产品”:
单位资源边际贡献 甲部门 乙部门
(二)按相对成本分配生产任务 1、相对成本:是指在一种设备上可以加工几种零部件
时,以某一种零部件的单位成本为基 数,将其他各种零部件的单位成本逐一 与之相比而得到的系数。 2、分配任务:选相对成本较低的设备或部门进行生产。 3、例:分析: (1)计算相对成本: (2)根据相对成本选择最佳生产小组: 甲零件:A、B均可, 乙零件:选择B, 丙零件:选择A,
(二)单一产品经济批量的计算 1、经济批量:Q*
2、经济批次:N= A Q*
(三)多种产品经济批量的计算 1、共同生产批次:N*
A 2、经济批量:Qi= N *
二、生产工艺的决策
方法一:差额分析法
两个方案比较,只比较“差额成本”
方法二:总额分析法
两个以上方案,比较总成本
方法三:成本分界点法 (1)确定成本模型: 成本
利用减少一个B产品节约的2小时,共需要甲的机时 12-2=10小时。 (3)调整次数:
要充分利用甲的机时需要调整4000÷10=400次, 共减少B产品:400个,增加A产品1.5×400=600个 (4)最优组合:A=600, B=2100 边际贡献=600×15+2100×9=27900元
二、线性规划法
乙零件剩余的480-140=340件由B小组生产, 需要工时=340×4=1360<B小组生产能力1500
(三)按变动成本分配增产任务 由于增产时A、B的固定成本为无关成本,
可由单位变动成本选择增产对象,而非单位成本。 例:
A的单位变动成本=4 < B的单位变动成本=5 选择生产A
注意:不能用单位成本决策 因为:A的单位成本=8.56 > B的单位成本=8.33 此时将选择生产B。
2、确定B设备生产甲、乙产品的数量:X1、X2 (1) 列方程:
甲、乙配套: 720+X1=880+X2 B设备数量: X1/40+X2/60=24 (2) 解方程: X1=640, X2=480 3、确定排产方案:
项目 A设备 B设备 C设备 合计
甲产品 720
640
0
1360
乙产品 0
480 880 1360
(3)分配生产任务:先安排A小组,不足再安排B小组。 先安排A小组:
先安排生产丙零件560件,需要工时=560×2=1120 剩余工时=2400-1120=1280
再安排生产甲零件240件,需要工时=240×3=720 剩余工时=1280-720=560
可安排生产乙零件=560÷4=140<市场需求480件。 再安排 B小组:
赶工作业。
赶工组合:
A:1—2,B:1—3,成本斜率=150+300=450
A:2—3,B:1—3, 成本斜率=500+300=800
A、B:3—4,
成本斜率=200
A、B:4—5,
成本斜率=350
3—4的成本斜率=200最低,可赶工2天。
此时:A:时间=20-2=18,
B:时间=20-2=18,
C1=b1q+a1
C2=b2q+a2
C3=b3q+a3
产量
(2)求:成本分界点q0
三、生产任务分配决策
(一)按生产效率分配生产任务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新型配套产品,经测算,
甲产品单位利润6元,乙产品单位利润4元。该企业 现有A、B、C三种生产设备适合加工这两种产品, 已知:甲、乙产品配套比为1:1,有关资料如下表
设备 种类
A B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备 数量
24 24 8
每台设备单班产量(件)
甲产品
乙产品
30
40
40
60
60
110
分析: 1、确定三种设备的加工对象: (1) 加工效率分析:A:甲/乙=3/4=0.75
B:甲/乙=2/3=0.67 C:甲/乙=6/11=0.54 (2)按效率排产: A生产甲产品效率最高: 可生产甲产品=24×30=720 C生产乙产品效率最高: 可生产乙产品=8×110=880 B生产两种产品的效率居中: 用来调整两种产品数量使之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