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济南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名城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2014年9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总则1.1 规划目标为保护济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城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整个济南市市域范围,面积约8177平方公里。
2.价值特色(1)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体系的典范。
(2)济南名城山、泉、湖、河、城一体,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举,格局独具特色。
(3)济南是中国近代首批自开埠城市之一,丰富的近代遗产是济南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4)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龙山文化、儒释道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3.目标原则3.1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3.2规划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
3.3保护目标(1)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2)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风貌,保持济南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3)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泉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5)面向城乡治理,促进保护规划措施与要求的切实落地,使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可管可控;(6)将济南建设成为“山河秀美、泉溪间流,山、泉、湖、河、城一体共融”的特色泉城。
4.保护框架4.1保护层次本规划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特色,确定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存三个保护层次,同时,增补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层次,并将济南名泉文化景观作为专项保护层次纳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之中。
4.2保护内容(1)市域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山体、水体、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廊道、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2)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层次:保护历史城区的格局、肌理、风貌、历史街巷、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历史城区周边与名城价值特色相关的15条河流、2处湖泊及众多看山视廊;(3)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区层次:保护将军庙、芙蓉街——百花洲、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3处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4)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优秀工业遗存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7处已公布省级历史优秀建筑、238处建议历史建筑和21处优秀工业遗存。
(5)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保护市域范围内的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济南名泉文化景观的保护层次:保护四大泉域、泉水补给与汇集排泄区,泉水出露点、泉水村落、泉水寺庙、泉水院落、泉水人工河道、泉水人工渠系、泉水水闸、泉水公共空间、泉水街巷、泉水私家园林等。
4.3保护重点(1)济南名泉文化景观相关的遗产要素;(2)历史文化名城的山水形胜、城垣形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等;(3)3片历史文化街区及1片传统风貌区: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4)37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全市57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和本次拟增补的238处建议历史建筑;(6)中心城区内以国棉一厂、二厂等为代表的21处优秀工业遗存;(7)市域范围内的6处名镇名村、10处已公布传统村落和60处建议传统村落以及遗产廊道、遗产聚集区。
5.市域文化遗产的保护5.1保护框架济南历史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全域密集分布,因此应建立全域保护的框架。
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核、五廊、十片”的整体格局。
其中:一核,是以历史城区及其周边为核心的中心城区。
五廊,是市域范围内与济南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五条文化遗产廊道。
具体包括:胶济铁路文化遗产廊道、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玉符河文化遗产廊道、绣江河文化遗产廊道、黄河文化遗产廊道。
十片,是市域内与济南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十个遗产聚集区。
具体包括:洪范池文化遗产聚集区、榆山街道文化遗产聚集区、方峪文化遗产聚集区、灵岩寺文化遗产聚集区、摩崖造像文化遗产聚集区、华山文化遗产聚集区、云台寺文化遗产聚集区、三涧溪文化遗产聚集区、相公庄镇文化遗产聚集区、朱家峪文化遗产聚集区。
5.2总体要求(1)以价值为导向,以5条文化廊道及10片文化遗产聚集区为主线,强化市域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2)强化对市域内与泉水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系统保护;(3)对市域传统村镇开展全面的调查与建档,加强对其的保护与展示利用;(4)妥善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城乡建设及大型基础设施选址应避免对保护要素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5.3山体的保护(1)重点保护中心城区、风景名胜区及济南泉域重点强渗漏带内的山体,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破坏山体生态、景观的行为。
(2)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铁路及重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禁止发展破坏生态资源以及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
5.4水体的保护(1)通过市域内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控制对地下水资源攫取、截污管工程实施等措施来保证水系统的完整。
(2)严格控制对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加强对河道自然岸线、自然河床的保护;严格控制占压河道建设行为,逐步清理违规建设行为;新建水利工程不应对河道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堤岸等造成不利影响。
5.5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文件的要求,对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龙洞风景名胜区内重要遗产资源进行保护。
5.6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1)全面保护和展示规划明确的5条文化遗产廊道。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各遗产廊道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
(2)近期抢救性保护遗产廊道中残损较为严重的文物资源,中期对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展示,远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的整体展示。
5.7市域文化遗产聚集区的保护(1)全面保护济南市域10个文化遗产聚集区。
(2)加强各文化遗产聚集区内文化资源的保护,结合各区县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强聚集区内文化与生态资源的普查与梳理,细化保护要求。
加强聚集区内各文化主题的展示。
5.8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1)济南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分别为章丘市相公庄镇和平阴县东阿镇。
济南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为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3处,分别为章丘市刁镇旧军庄村、章丘市双山街道办事处三涧溪村、章丘市相公庄镇梭庄村。
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2)济南现有各级传统村落10处,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处,为章丘市朱家裕村、平阴县洪范池镇东峪南崖村;山东省省级传统村落8处,分别为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村、章丘市普集镇博平村、章丘市相公庄镇梭庄村、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东蛮子村、长清区孝里镇方峪村、章丘市普集镇杨官村、章丘市官庄镇东矾硫村、长清区归德镇双乳村。
这些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应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对同时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应按照名村的保护规划进行保护。
(3)加快推进传统村落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建议传统村落申报、公布前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进行保护,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4)原则上禁止对已公布的传统村落及建议传统村落进行迁并。
控制村镇建设的无序蔓延,宜在老村或老镇区之外另辟新村或新镇区,新村或新镇区的建设在建筑风貌、高度、色彩等方面与历史片区相协调。
(5)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设施条件。
(6)适度开发旅游项目,避免旅游项目建设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建设性破坏。
(7)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研究,对村庄提升资金来源、村庄提升发展优惠政策、村庄保护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一体衔接等方面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5.9古树名木的保护(1)市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按照《济南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行挂牌保护。
(2)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范围周边从事施工建设,可能影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正常生长的,养护责任人应当及时向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需要,向建设单位提出相应的避让和其它保护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根据保护要求实施保护。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实施监督、检查。
(3)禁止砍伐、擅自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
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执行。
(4)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行道树,禁止擅自砍伐。
如道路确需拓宽时,应结合道路设计特殊断面,以保护原有树木。
6.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6.1历史城区范围的划定历史城区范围的划定以济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市建成区范围为重要参考,兼顾现状道路及用地边界,确定四至为:北至胶济铁路,东至历山路,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七路、顺河高架路和经十路,总面积共计16.03平方公里。
6.2历史城区的保护从总体格局、古城及商埠区格局、传统街巷、空间视廊、重要街巷断面尺度、名泉文化景观要素等对历史城区进行重点保护。
保护历史城区古城及商埠区双城并置、经二路、经四路横向连接的历史格局特色。
通过绿化显现、风貌整治、历史信息标识等手段强化历史城区总体格局的特色彰显。
6.2.1古城的保护(1)保护古城护城河环绕、四门不对的城垣格局特征。
保护和延续古城内街巷南北向贯通、东西向联系的街巷格局特征,不得随意改变古城内街巷走向和位置。
保护历下亭——巡抚衙门中轴线,及文庙、神龙庙、贡院、府署等重要公共建筑沿轴线布局,古城内外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三泉鼎立的格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