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课题:荆轲刺秦王
指导老师:杨荣树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9级1班
姓名:
学号:
2012年 4 月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 一)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
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
士形象。
(二)学情: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为高一的学生必然也
有所耳闻,但对故事的具体原因,情节以及结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个模
糊的映像。
对荆轲的形象了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
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作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对文言的知识掌
握的还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识的解读也显得很重要。
(三)教学: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
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
将根据本课的主要特点,实事求是,立足教材之上,有重点的向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并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找回学习中的主动权。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
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
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教育目标:
(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
(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
(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
定如下:
A、重点:
(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
3、教学方法
A、朗读指导法(各种朗读法交叉使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
语言直接的感知,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文意,在教学中我将各种朗读法交叉使用,有利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B、讲授法:教学中教师始终起着带动作用,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将主要采取讲
授法,提示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C、自主学习法:此方法将结合讨论法,探究法一起运用,指导学生参照注释,
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探究,开动脑筋,自主学习。
4、教学用具
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更好更直接的理解课文,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5、教学时数
二课时
本文文本内容较长,学生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根据学生的接受速度,安排
两个课时能较好的完成教学。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作为一篇记叙散文,与所属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记录的是英雄人物千古
流传的佳话。
所以对文章背景等的补充必不可少,对故事的主要情节的详细分析,重点渲染,也很重要。
所以,朗读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会文章的英雄情怀。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第一课时
( 1)导入( 1— 2 分钟)
“斩首行动” 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
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2)介绍背景( 1—2 分钟)
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必须把他的所做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荆轲的概况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 3)整体把握( 1—2 分钟)
为了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宏观意识,让他们在学习部分时能够将部分放在整体
之中去更好的理解。
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以及串连文章的结构,分段落。
以便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从整体到部分。
( 4)文章分析(第一课时讲前四段)(30 分钟)
第一段请一个同学读,然后分析第一段的六个动词。
气势磅礴。
将同学引入本课的氛围。
然后采用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得字词然后重点讲解几个字词。
如:收,北。
接下的四段采用相同的方法,重点分析。
如:诚、邑、穷困、遇、善、涕、
将奈何、可以、太息、顾、乃遂、函、之等字词。
(5)仔细品读,分析人物( 5 分钟)
从前四段分析太子丹,荆轲,樊於期。
先让同学在文本中找出表现相应人物的语句,在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以太子丹为例,找出表现太子丹的地方。
师问:你觉得太子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不沉着、勇敢、责任感
同样方法分析荆轲:有勇有谋、大义、口才好等等;樊於期:敢于牺牲。
(6)分析人物对话艺术( 3 分钟)
联系文本,结合文章原句,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
动之以情(唤起他对秦国的仇恨,燃起报仇的念头)
晓之以理(燕国危矣)
(7)课堂小结( 1 分钟)
简单总结课堂内容,预告下节课内容。
布置作业(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以
及预习剩余课文)。
第二课时
(1)导入( 2 分钟)
回忆式导入,回忆上节课所讲,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分析课文余下的内容( 25 分钟)
和前四段分析的方法一致,采用点读法,抓重点,分析重点词句,如:迟、前、闻、怪、等词语;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等。
对激烈场面的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更好的理解课文。
( 3)分析人物描写手法( 5 分钟)
根据全文分析本文是怎样塑造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
学习本文的精华,并让学生将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之中。
主要从对话,神态,语言,对比手法这几方
面分析。
最后总结荆轲的人物形象。
( 4)自由探讨( 7 分钟)
在当时,荆轲显然是燕国的英雄,但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后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上角度上,同学们对荆轲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你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评价是什么,你认为他的刺秦行动正确与否?引导大家讨论。
引出历史上人们对荆轲的评价,有褒有贬。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事物。
(5)总结主题( 3 分钟)
在这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的主题,结束本课的学习。
(6)总结课堂,结束本课的教学( 3 分钟)
简单总结荆轲这个人物,简要评价刺秦行动。
让同学们学习这种英雄气节,提升自己的人格。
布置作业(背诵以水送别一段,课后练习第三题)
2、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直观、清晰、深入的认识和印象,根据本课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开端:行刺缘由
发展:行刺准备信物
利刃
副手(朋友)
荆轲刺秦王
高潮:廷刺秦王计见秦王顾笑武阳图穷匕见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结局:荆轲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