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作者:焦姣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
摘要: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
他的创作把他与在波兰的生活贯穿起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他的音乐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圆舞曲富有勃勃生机,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予以重视,并加以推广。
这是文章的动机之一。
文章通过对肖邦圆舞曲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分析,全面揭示肖邦圆舞曲的价值。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创作特色演奏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国内外资料主要是对肖邦圆舞曲进行了时间的分类,共有哪些圆舞曲,举例其中能代表某个阶段的个别单曲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其特征。
在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对肖邦的全部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类,其中既有表现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有充满戏剧性激情和史诗般气魄的叙事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
而圆舞曲,作者把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1827—1830年在离开波兰时早期创作的“华沙圆舞曲”,二是1831—1835年肖邦远离家乡来到巴黎深造时的早期创作;三是1838—1847年成熟时期的作品并列举各个作品。
然后讲述肖邦的创作特征,从其节奏性如《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旋律性,和声性,炫技性如《e小调圆舞曲》,沙龙性如《a小调圆舞曲》(作品34号),民族性这五个方面阐述肖邦的的创作。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肖邦圆舞曲的创作特征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从其旋律性方面讲:旋律丰富,歌唱性强,与意大利歌剧有一定联系,如歌.优雅.婉转。
从节奏方面讲:"Rubato"是在肖邦圆舞曲节奏中强用的节拍。
从和声方面讲:总是抓住和声色彩的无穷变化把它挖掘出来,把人们的审美带向新的意境,在每一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看的旋律和和声的有机结合。
和声的运用上肖邦大胆.突然的转调让同时代人大吃一惊,但他并非为和声而和声。
从炫技方面讲:肖邦圆舞曲中有适合音乐会演奏的,他们有着绚丽的技巧和积极饱满的情绪,有雄壮璀璨的音乐效果。
沙龙性方面:在圆舞曲中有一些篇幅不大的钢琴音诗,是肖邦在法国沙龙中做的贡献。
这些乐曲中的抒情形象和优美旋律处处洋溢着法国艺术沙龙的流光溢彩,优雅精致,适合沙龙舞会伴舞用。
在民族性方面: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从圆舞曲中可看出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息息相关,他旋律中和声性与器乐性的结合,曲中器乐的音调是从纯歌曲的艺术中引申出来的,这一特点就是影响与民间艺术的印证。
二:肖邦圆舞曲的分类冯敬华的《浅论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怔》中对圆舞曲进行了分类,可分为“华丽”圆舞曲和“抒情”曲,华丽圆舞曲富有气氛热烈和活跃的氛围,音色明亮辉
煌,具有快节奏的速度,力度对比明显;抒情性圆舞曲旋律富有歌唱性,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内在含蓄的情感,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
三:肖邦圆舞曲的艺术风格1.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共存。
肖邦在钢琴抒情音乐创作中解决了“声乐性”和“器乐性”的并置,增加了抒情性旋律音调的多样性,将旋律的歌唱性和宣叙性相结合,旋律性从歌曲音调中引伸出来,只是非常特殊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融。
2.和声的主调和复调交织并用。
他的圆舞曲音乐以主调为主,同时贯穿复调音乐技法,有些和声即是从复调音乐中引伸出来的,他喜欢用三度关系的调性并置及交替调式等方法。
3.富有个性的节奏与旋律。
肖邦擅长用自由速度,并说过歌唱的右手可以自由灵活发挥,但左手的伴奏必须根据节拍起伏的步伐前进。
4.丰富的情感内涵。
肖邦的音乐情感纤细轻柔,意境幽深,诗意荡漾,肖邦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静谧的气质,和含蓄如诗的柔情,能使听众唤起无尽的遐思。
发展趋势:慢慢的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音乐表演专业,于是钢琴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因此演奏圆舞曲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钢琴水平随之递增。
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时期,教师应精选出一些经典曲目给学生弹奏,而肖邦圆舞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应当推崇,本研究有主助于进一步认识肖邦,深入理解肖邦,在此基础上,了解其演奏方法,有助于继承浪漫主义钢琴风格,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扬弃”运用这种风格,达到钢琴演奏及钢琴艺术的至高境界。
存在问题: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肖邦不仅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同时以其独特的创造力使其达到崭新的艺术境界。
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
肖邦创造性的使圆舞曲发展成为独立的钢琴音乐体裁。
关于肖邦圆舞曲的研究,应大多从实践层面进行学习,而国内外一般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的探索。
少数理论研究也都集中在个别的单曲研究上,而缺乏对圆舞曲系统的研究,因而对肖邦整个圆舞曲创作风格的及情感演奏的系统研究整理就比较重要了。
参考文献:
[1]袁蓓.肖邦圆舞曲的创作及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2]李娟.肖邦圆舞曲之艺术特色[J].衡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3]李晓燕.浅析《肖邦圆舞曲》及其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09,(13).
[4]张丹宁.肖邦圆舞曲的节奏特点及演奏方法——以作品OP.18,OP.34,Nr3为例[J].大舞台,2011,(07).
[5]吴锦西.肖邦圆舞曲的创作特点分析.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05).
作者简介:
焦姣(1991,4--),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民族:汉族,籍贯:安徽,学历:本科,职称:学生,研究方向:器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