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分类
案例: 一、 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罪犯杜XX,男,1985年5月13日出 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汉族,小学文化,农民,未婚。 (二)个人成长史。杜XX小时父亲酗酒赌博,家里终日 争吵打骂不断,父母于1994年离婚,当时杜XX只有九 岁,父母无心照料,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此后与 社会上的一些坏人交往,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经常发生。 最终于2004年12月采取翻围墙钻窗等手段窃得价值人民 币三万余元的不锈钢铸件,受女友举报而被逮捕入狱, 刑期五年六个月。
心理诊断 相关知识
一、总划分
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 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 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 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 障碍。 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 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 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 有程度的不同。 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 的心理过程,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 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 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 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 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 有效。 不一致比如情绪与认知的不协调:一边用 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 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典型的强迫性神经 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
3、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 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 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诊断:该求助者的问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 诊断标准。 六、诊断依据: 1、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 2、时程较长,在两个月以上; 3、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 4、内容充分泛化。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 近期发生 未泛化 反应强度不甚剧烈 有直接、明显的原因;可以理解;不荒谬; 多可自行克服
一、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表现为,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 反映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 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心理咨询 效果较好。 是人生的各年龄阶段都会遇到的普遍的心理失衡状 况,如青年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身心成长、人格发 展中产生的学习焦虑、交往障碍、恋爱困扰等心理 问题,成年人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业、人际 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等。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
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弄 清楚心理冲突的性质。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
从现象或事实的角度来说,心理 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之分。 心理冲突的常形 常形有两个特点: 常形 ①它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 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②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 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 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案例:(一)一般资料与主诉 罪犯孙XX,男,43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 离异。家里一共兄弟三个,他是老小。九岁时母 亲去世,父亲未再娶。由于家里条件差,小学未 读完就辍学在家,以小偷小摸为生。第一任妻子 因无生育能力主动提出分手,第二任(未打结婚 证)为他生了个女儿,但在孙XX入狱后就把女 儿扔给孩子的爷爷,自己把房子卖了,卷了所有 的钱财跑了。
四、鉴别诊断: 1、根据正常不正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 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 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 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 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 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人的精神活动,又称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 活动、意志行为三个基本的心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各心理过程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协调, 共同维持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当人体受到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功能 紊乱或失调,便可出现精神异常,其各种表现称为 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是判定精神疾病 的主要依据
二、严重心理问题
指比一般心理问题略为严重的人格偏离状态,但没 有达到病态人格的程度,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 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 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 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 缺陷。 如思想行为固执刻板、过分追求完美、言过其实、 自卑胆怯等。这些症状给来访者带来较多的社会、学习 适应困难。注意,这里有部分可疑神经症 部分可疑神经症。区别于神经 部分可疑神经症 症。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 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 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 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 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要怀疑这个 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精神疾病常见症状
入狱后女友与其分手并在不久与别人结婚。在监 狱期间曾被转到精神病监区待了半年 (三)精神状态。感知觉尚好,情绪略显低落, 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 差,情感表达自如一致,自控能力较差。 (四)社会功能。不愿与其他犯人有过多的交往, 不能很好地和别人相处,一言不合就容易失去控 制。
第一 认识活动障碍
一、感知障碍 二、注意障碍 三、记忆障碍 四、思维障碍 五、智能障碍 六、意识障碍
第二 情感活动障碍
一、情绪高涨 三、情感淡漠 五、欣快症 七、情绪不稳 九、情感幼稚 二、情绪低落 四、情感倒错 六、焦虑 八、易激惹 十、病理性激情
第三 意志行为障碍
一、病理性意志增强 三、意志缺乏 五、精神运动性兴奋 七、刻板动作 九、强迫动作 十一、冲动行为 二、意志减退 四、意向倒错 六、精神运动性抑制 八、模仿动作 十、作态
认识
精 神 疾 病 常 见 症 状
活动障碍 情感 活动障碍 意志 行为障碍
一、感知障碍 二、注意障碍 三、记忆障碍 四、思维障碍 五、智能障碍 六、意识障碍
一、情绪高涨 三、情感淡漠 五、欣快症 七、情绪不稳 九、情感幼稚
二、情绪低落四、情感倒错 六、焦虑 八、易激惹 十、病理性激情
一、病理性意志增强 二、意志减退 三、意志缺乏 四、意向倒错 五、精神运动性兴奋 六、精神运动性抑制 七、刻板动作 八、模仿动作 九、强迫动作 十、作态 十一、冲动行为
二、 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 杜XX主诉:心情压抑、难受,看什么人都 不顺眼,和其他犯人相处得也不好,自己 好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容易产生 暴力行为且不考虑后果。受女友举报后入 狱,在入狱后女友一次也没来看过他,并 于一年后和别人结婚,自己对此有强烈的 报复心理;自己在入狱后被鉴定为精神分 裂症,被转到精神病监区待了半年,再回 到原监区时受到其他犯人的歧视;
(二)鉴别诊断 1、根据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一致,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 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 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 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由于该求助者的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 情绪反映尚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 绪反应尚未泛化,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诊断:该求助者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3)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 社会功能 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 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 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 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 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 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评3分。
在精神病监区时,他曾经向一位犯人吐露 心事,却遭到对方的嘲笑,并把他的话当 玩笑说给别的犯人听,让他从此再也不愿 和别的犯人罗嗦;家里人也不理解支持他, 视他为累赘,妹妹曾经对他说希望他不要 再拖累家人,入狱后唯有母亲来看过他, 自称入狱后才首次感受到母爱,觉得这世 上唯一关心他的只有母亲。家人的不接纳 让他对出狱后的生活不抱期望。
心里冲突的解释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技巧
一般通科医生可以用比较简单而容易掌 握的方法来进行神经症评定 评定。这包括三方面: 评定
(1)病程 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1分。3个月到 病程 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的程度 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 精神痛苦的程度 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 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 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心理冲突的变形 变形的两个特点: 变形
①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 操心,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很容易 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②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变型 变型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 变型 的常型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 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 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 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 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 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 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 行为就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 当时并不存在引起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这个 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产生了幻觉。 另当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 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产生了妄想。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 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 断精神病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