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现代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的多方优势并服务于城市,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重点任务。
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试验区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链条,为打牢城乡统筹的产业基础,推动城市和农村互动发展、特色发展和有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农业发展驱动能力1.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坚持把保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
面向产业需求,围绕发展粮油、蔬菜、生猪家禽三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围绕推进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农业前沿技术的攻关,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力求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良种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和突破性新品种;在地力提升、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疫病防控、循环农业、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等重大实用技术推广运用上形成一批新的成果。
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发挥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市农林科学院等在蓉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搭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以上。
二、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4.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完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管理办法,采取公开招聘、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骨干。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自主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到2015年,力争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125名以上,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团队20个以上。
5.着力培养科技服务人才。
发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职学院等专业院校的作用,着力培养面向“三农”的专业化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区(市)县合作,共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
鼓励各类科技人员直接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头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到2015年,力争建成院(校)县合作基地20个以上,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1万人以上。
6.大力培训科技实用人才。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农民植保员、防疫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人才。
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场主),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到2015年,力争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1万名以上。
三、强化科技成果运用,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7.突出发展农业产业高端。
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倍增计划,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发展。
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精深加工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扶持一批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突破性发展。
到201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突破50%。
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创建,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开展认证申报,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设施农业“七园、十片、七中心”建设,推进以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和滴灌喷灌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
到2015年,力争全市有机农业产值翻两番,达到24亿元以上;设施农业产值翻一番,达到102亿元以上。
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种子龙头企业,推进杂交水稻、杂交油菜、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食用菌工厂化制种育苗和生猪曾祖代(原种)繁育。
到2015年,全市种业产值翻一番,达到50亿元以上。
8.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辅材料基地,带动农民就近开展农产品的净化、修整、晒干、剥皮和批量包装等初加工处理,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着力打造田园化、景观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特色乡镇、特色村和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加快提升以农家乐、度假酒店、农事体验园等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载体,加快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精心策划、包装、举办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促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到201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就地初加工率达到80%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翻一番,达到80亿元以上。
9.大力推动农业科技集成。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大力推行“千斤粮、万元钱”技术推广模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强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绿色有机和设施农业等技术集成,推进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实用技术成果运用。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行农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每个村(涉农社区)确立1名农业科技指导员、每个组确立1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到田。
到2015年,力争实施农业重大共性技术集成与示范5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率达到70%以上。
四、完善生产经营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10.推动集中集约规模经营。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广“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在农民自愿、严格尊重确权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模式,支持农村产权自由流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城镇并将承包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大户,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有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适度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到2015年,全市耕地和林地基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11.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基础上,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人才培训,使合作社成为合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主体。
鼓励和引导农民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为纽带,机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到2015年,全市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70%以上。
12.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
完善农产品物流市场规划,加快建设以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纽带,大型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终端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和市场流通信息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发展电子结算、联网交易等农产品电子商务。
引导和支持生产企业、专合组织在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近建气调库等冷链设施。
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物流重点龙头企业和产销联营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开展农产品直销配送和连锁经营。
深入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集贸市场、进集体食堂、进社区、进餐饮企业,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大力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
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鲜活农产品供需信息。
到2015年,力争构建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市场流通网络。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13.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
实施全域灌溉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工程,加强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依托“两江、八河、六水”的天府水系架构,切实抓好骨干水库和大型提灌站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加快构建湖堰密布、渠系纵横的水网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率先建成全省全域灌溉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密路网,提高等级,打通“断头路”。
到201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0 55以上,新(改)建县乡村道路5600公里以上。
14.强化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以耕种收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为主的农机制造业。
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成都地区使用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中小型播栽机具,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薄弱环节,突破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