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
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一般经10余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
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使噬菌斑大小一致、边缘
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并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四、简述烈性噬菌体的裂解性生活周期。
答:(1)吸附:噬菌体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接触,尾丝散开并附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2)侵入:吸附后尾丝收缩,把尾管堆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迅速通过尾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并将蛋白质躯壳留在壁外。
(3)增殖: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噬菌体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
产生一大群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子代噬菌体。
(4)成熟(装配):把已合成的各种部件装配组合起来,包括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完整的头部,尾丝和尾部的其他“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和尾部相结合后,最后再装上尾丝。
(5)裂解(释放):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作用,促进细胞的裂解,从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
五、现怀疑一发酵罐液体受噬菌体污染
答:(一)如受溶源菌温和噬菌体污染,检测其溶源菌方法为:
1.将少量待测菌与大量敏感性指示菌(溶源菌裂解后释放出的温和噬菌体可使之发生裂解性周期)混合,涂布于琼脂平板上。
2.培养一段时间后,溶源菌可长出菌落。
3.由于溶源菌在生长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发生自发裂解,产生的噬菌体可侵染溶源菌周围敏感性指示菌菌苔,这样会产生一个个中央为溶源菌小菌落,周围有透明圈的特殊噬菌斑。
(二)如为烈性噬菌体污染,其检测方法为双层平板法:
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一般经10余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