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学-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烈性噬菌 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 为五个 阶段: 吸附、侵 入、增 殖、成 熟(装 配)和 裂解( 释放) 。
u
烈性噬菌体繁殖的裂解性周期
5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1) 吸附(adsorption)
噬 菌 体和宿主细胞 上的特 异性吸附部位 进行特 异性结 合,噬 菌 体以尾丝牢固 吸附在 受体上 后,靠 刺突 “钉 ”在细 胞表面上。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8 病毒的宿主范围 8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几 乎所有的 生物都 可以感染相应 的病毒。根据 宿主 可以分三 类: ü原 核生物 病毒( 或称噬 菌体) ü植 物病毒 ü昆虫病毒 ü动 物病毒 (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ü 病毒性疾 病:疑难疾病 ü 危害生产 :发酵工业噬 菌体 ü 生物防治 ü 基 础研究
§ 单 链DNA的 复制:+DNA → -DNA → ±DNA → +DNA § 双 链RNA的复制:±RNA →+RNA →-RNA →± RNA § +RNA复制:+RNA →-RNA →± RNA →+RNA § -RNA复制:-RNA → +RNA(mRNA) →Pr(RNA复制酶) § 逆转录病毒单链RNA的复制: +RNA → (-)DNA → (± ) DNA →+RNA肿瘤 病毒
95nm
24 环
20n m
140n m
3. 病毒的群体形态
当病毒 大量聚集并使 宿主细 胞发生 病变时 所形成 的具有一 定形态 、构造并能用 光学显微镜加 以观察 和 识别的特 殊群体 。 Ø 包涵体 Ø 噬菌斑 Ø 病斑和 空斑 Ø 枯斑 病毒群 体形态的意义 Ø 病毒的分离、 纯化、 鉴别和 计数
本章的难点是:
病毒的繁殖过程。Biblioteka 人类对病毒的发现和认识过程:
1892年:
俄国,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因 子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1935年: 美 国,斯 坛莱 ,从烟草花叶病病叶 中提取出 了病毒结 晶 , 又 证实了结 晶中 含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 而只有核 酸具感染和复制 能力, 并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
(2) 侵入(penetration)
核酸注入 细胞的过程 : 噬 菌体尾部所含 酶 类 物 质可 使 细 胞 壁 产生 小 孔 , 然后 尾鞘 收 缩 , 尾 髓刺 入细胞 壁,并 将 核酸 注 入 细 胞内 ,蛋白 质 外壳留 在细胞外。
影响因素:噬菌体数量;阳离子;辅助因子;温度。
(3) 增殖(replication)
(4)成熟(装配)
主 要步骤 有: DNA分子的缩 合 ——通过衣壳包裹 DNA而形成头部 ——尾 丝 及尾部 的其它 部件独立装配 完成 ——头部 与尾部 相结合 —— 最 后装上尾丝,至此,一个个 成熟的形状、大小相 同的噬 菌体 装 配完成。
(5)裂解(释放)
§ 裂解:
多以 裂解细 胞的方 式释放 。
双 层 平 板 法
底 层平 板(~2%琼脂培养基7~8mL)
37℃ 计数噬菌 体
上层培养基( ~1.0%琼脂培养基3mL) 10 余h 上层平 板 宿主菌悬液(对数期菌液0.2mL) 混匀 噬 菌体 试样(合适稀释液0.1mL)
☻ 双层平板法的优点: 菌液+噬菌体试样+琼脂培养基
§ 可 弥补培养皿底 部不平 的缺陷 ,噬菌 斑位于 同一平 面。 § 上层培养 基中琼 脂较稀 ,可形成形态 较大、特征明 显以 及 便于观察和计 数的噬 菌斑。 § 用 双层平 板法计 算出来 的噬菌 体效价比电镜直接计 数得 到 的效价低。为 什么? 单层琼脂平板 双层琼脂平板 培养10天 计数噬菌斑 § 成 斑率: 同一样 品根据 噬菌斑计算出来的效价与用 电镜 计 算出来 的效价 之比。 § 噬 菌体的成斑率 一般>50%,动 物病毒和植物 病毒的成 斑 率一般仅有10% 。
2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u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衣壳 核心 包膜
2. 三类典型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杆 状:烟草花叶病毒( TMV )等
有 包膜 丝 状: 大肠杆菌的f1、 fd 、M13噬菌 体等
核衣壳
刺突
对 称 体 制
第三章
本章基本要求:
病毒和亚病毒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繁殖 过程,了解病毒与实践的关系。
非细胞 生物
亚病毒
类病毒:只含有具有独立侵染性 的RNA组分 拟病毒: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 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
本章的重点是: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
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二)植物病毒 (三)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四)昆虫病毒
(一)噬菌体(phage)
噬 菌体的基本形态核大小
1、噬菌体的繁殖
------ 噬菌体并没有 个体的 生长过程,而 只有其 基本成分 的 合成和 装配, 即首先将各个部件合 成出来 ,然后 装配, 所 以一般将 噬菌体 的繁殖 称做复制或增 殖。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 感染宿主细胞 后,短 时间内 能完成 自身 复制并使 宿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 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 菌体感染细胞 后, 将 其核酸 整合( 附着)到宿主 的核DNA上,并 且可以 随 宿主DNA的 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 ,在一 般情况 下,不 引 起寄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 体。
第一节
8 概念:
病毒
8 病毒的特征
ü形 体极其微小; ü没 有细胞 构造; ü每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ü既无产能 酶系也生物大 分子合 成酶系 ; ü通过核酸的复制 和核酸蛋白装 配的形 式进行增殖; ü在 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 存在; ü对 一般抗 生素不 敏感, 但对干扰素敏 感。 ü有 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 到宿主 的基因组。
J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J 病毒核酸的复制
§ 双 链DNA的 复制: (±)DNA→ (± )DNA
ü 基因表达 有先有 后 ü 基因表达 的顺序 为:早期 表达;次 早期表 达;核酸 复制;晚期 表达 ü 前 一次表 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 的mRNA聚合酶等 ü 晚期表达 的结果 是合成了各种 装配蛋白(另 外还有 溶菌 酶)
(二)病毒的形态
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由于病毒为非 细胞生物,常称病毒 粒或病毒颗粒 等。 病毒颗粒 的基本 成分是 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 位于病毒粒的 中心, 称为核 心或基因组。 蛋白质: 蛋白质 包围在 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衣壳 是病毒 粒的 主 要支架 结构和 抗原成分,有 保护核酸的作 用。 其它构造: 有些病毒的核 衣壳外 包被着 一层含蛋白质 或糖蛋白的 类 脂双层膜。
6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J 病毒核酸的转录 § 含±DNA的病毒:±DNA →mRNA § +DNA病毒:+DNA →±D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 ±RNA →mRNA § 含-RNA病毒:-RNA →mRNA
病毒粒(virion)——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 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
复合对称
• 螺旋对称的结构(杆 状)
•廿面体对称的结构(球 状)
•复合对称 的结构 (蝌蚪 状)
l 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2130(158aa/衣壳粒)
6390bp
l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Adenovirus)
(一)病毒的大小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ü 衡量病毒 大小的单位是 纳米; ( 一)病毒的大小 (二)病毒的形态 (三)3类典型形态的病毒 及其代表 (四)病毒的核酸 ü 多 数病毒的直径 在100nm左右 ; ü 绝 大多数 病毒是 能通过细菌滤器; ü 须 用电镜才能观察到其 具体形态和大小; ü 最 大的病毒(牛痘苗病毒)直径为200nm; ü 最 小的病毒(脊髓灰质 炎病毒 )直径 仅有28nm。
1952年:
Hershey 和 Chase 证实 噬 菌 体 的 遗传物 质 仅仅是 DNA, 开创了病毒分子 生物学。
1898年:
荷兰,贝哲林克,证实该致病因子可以被乙醇从悬液中 沉淀下来而不失去其感染性但用培养 细菌的 方法培养不出 来;给这样的病 原体起名叫virus 。
1971年后:
陆续 发现了 各 种亚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 和拟病 毒。
Ø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概念: 感染病毒的宿主 细胞内 ,出 现 在光 学显微镜 下可 见的大 小、形态 、数量 不等的 小体, 称为包 涵体。 •包涵体的本质: 大 多 数是病毒粒子组成的,少数是细胞 对病毒的反应 。 •了解研究包涵体的实践意义: 病毒 鉴定、 临床诊断依据 。
螺旋对称
无 包膜 弹 状: 狂犬 病毒,水泡 性口膜炎 病毒 等 有 包膜 大 型: 腺病毒等 无 包膜: 疱疹 病毒 等 有 包膜: 大肠杆菌的 T偶数噬菌 体( 蝌蚪 状)等 无 包膜: 痘病毒( 砖块状 )
小 型: 脊髓灰质 炎病毒,ΦX174噬 菌体等
卷曲状 :正粘病毒(流 感病毒) 等
二 十面体 对称
包 括核酸的复制 和蛋白质合成。 ü 噬 菌 体 核酸 进入宿主 细 胞后 , 会控 制宿主 细胞 的合 成 系 统 , 然后 以 噬菌 体 核酸中 的 指 令 合成 噬 菌体 所需 的 核酸和蛋白质。 ü 增 殖 所 需 “原 料 ”可通过 宿主 细胞原 有核酸 等的 降解 、 代 谢库内 的贮存物或从 外界环 境中取 得。 ü 烈 性 噬 菌 体 的核酸类 型 很多 , 所 以 其复制 和生物合 成 的 方式也 截然不 同。 ü E. coli的 T偶 数dsDNA噬 菌体是 按早期 、次早期和晚期 基因的顺序进行 转录、 转译和 复制的。
相关主题